曹魏的国之良臣,王昶为何可称为一时名士?

季昆达 合作伙伴 2024-10-13 9 0

东汉末那会,天下分成三国,乱得很呐,能人辈出。魏、蜀、吴三家不相上下,像三条腿的凳子一样稳稳立着。天下十三个州,曹魏自己就占了九个,天下的三分之二都在他手里。和蜀、吴比起来,曹魏人才多,竞争也激烈。就在这时候,王昶抓住机会,让晋阳王氏一下子发展起来了。

一、那东宫的臣属们,常常给出些主意。

有名士郭泰给评点了一番,王柔、王泽这俩兄弟都当了大官,王柔做了护匈奴中郎将,王泽成了代郡太守,给后辈弄了个挺高的当官起点。王泽的儿子王昶沾了父辈的光,成了魏王世子曹丕东宫里的人,当太子文学,后来又升为中庶子。

公元 220 年,黄初元年,曹丕接受禅让当了皇帝,把散骑和中常侍合成一个官儿,就叫散骑常侍。这官儿呢,在宫里就规劝皇帝别犯错,给皇帝出出主意;出了宫呢,就骑马跟着到处跑。曹丕的想法是,让有能耐的人先当散骑锻炼锻炼,然后去地方管州郡。王昶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洛阳典农的时候,使劲儿劝老百姓开荒种地,后来就被派到兖州当刺史去了。

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当政的时候,王昶那可是相当积极,老是上书讲些时弊问题,他觉着魏朝承接了秦、汉的弊端,法制严苛琐碎,要是不大改国典,照着先王的风范来,那想让国家治理变好,根本没门儿。可怪了,好像兖州刺史就是王昶仕途的尽头了,魏明帝在位十四年,王昶的职位愣是一点儿都没动。

226 年,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当了皇帝,王昶被封作扬烈将军,还得了个关内侯爵。到了 236 年,青龙四年,魏明帝下令找有才能的人,官员们从卿校往上,每人推举一个。就算太尉司马懿推举了王昶,可魏明帝没再给王昶啥重要的差事。要不是司马懿搞了高平陵政变,王昶这官途没准就到头喽!

二、能文能武,掌管统筹一方之任

晋阳那可是北方的重要城镇,有着“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这般的好名声。再说山西这地儿,处在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交界的地方,打仗的事儿常有,一年到头争战不断。就因为这样,这地方打老早开始就多出名将。王昶的伯父、父亲都是边疆的太守,干的是征伐戎狄、守卫疆土、管理百姓的重要活儿,没真本事那可干不了。

王昶那可是内政军事都挺行的全才。面对严苛琐碎的法制,他写了《治论》来解决,“就写了治论,差不多依照古制还符合当下情况的有二十多篇”。高平陵之变后,太傅司马懿向各位大人询问政事,王昶说了治理的五个办法:一是遏制浮华风气;二是想用考试选拔人才;三是给有政绩的官吏提升职位、赏赐爵位;四是减少官员的俸禄;五是杜绝奢侈浪费,务必崇尚节俭。

那军事方面,可是王昶的拿手绝活儿,他写过十几篇《兵书》,说的是奇正的用法,在青龙年间就给上奏了。高平陵之变后,王昶得了个武观亭侯的封号,又升官当了征南将军,还拿着节杖,管着荆州、豫州那些军事事儿。他觉得魏吴的攻守态势得变变了,就亲自训练水军,多多积攒粮草,在这两个州训练水军,大力开垦种地,粮仓里的粮食满满当当的,这都是为攻打吴国做的准备。

嘉平二年(250 年),东吴那二宫之争快到头了,好些个有眼光的人让吴大帝孙权给杀了。这时候,王昶瞅准机会上奏说要打东吴,朝廷就派王昶去打江陵,让新城太守州泰去袭巫州,叫荆州刺史王基去逼夷陵。王昶在河两岸弄竹子搭成桥,过河去打,把东吴的名将施绩给打得大败。这一回三路出兵都有收获,王昶的功劳顶大,“升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还进封成了京陵侯”。

三、帮着平定叛乱,官做到了最大。

王昶跟王凌打小在郡里就一块儿出名,王昶把王凌当兄长对待,后来他俩一同在曹魏当官,都是能文能武的人。可这俩人的境况和下场那是大不一样,王凌因为“谋反”这罪名,晚节没保住,王昶却被封作司空,最后是正常去世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高平陵之变成了王昶的关键转折点。打那以后,曹魏政权就让司马懿跟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攥在手里了。司马懿把曹爽给灭了后,当司空的王凌不乐意了。为啥呢?一来曹爽以前老拉拢他,二来他觉得自己比司马懿还牛呢,就想着另立个新君主。

那王昶可就不同喽,要不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帮了他一把,他哪能有后来攻打吴国的大功,又怎能当上司空呢!所以在王凌“叛乱”的时候,身为司马懿“故吏”的王昶,对这位哥哥是一个字都没帮着说。

司马懿举荐了王昶,让王昶官运更好了,可司马懿是不是曹魏的忠臣不好说,就跟魏武帝曹操对汉室似的。司马懿执政的位子被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接着坐,这俩兄弟还没跟魏帝闹掰呢,毌丘俭、诸葛诞起兵那就是造反,王昶身为地方大员,就得把他们给压下去。还好王昶死的时候,司马炎还没把曹魏给篡了,他还是曹魏的司空。

从预备干部干起,晋升没啥指望,后来却位列三公,王昶从大魏忠臣变成了司马家的手下,好在司马懿父子掌权时和魏帝没闹得太僵。他的举动,一方面帮司马懿稳住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曹魏谋划天下,还算没违背他告诫儿子们的那番话:“当官要忠节,选人要实在,处世别骄纵淫逸,贫贱时别丧气,进退得合适,做事多思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