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从北京到巴黎,冬奥人与奥林匹克共成长

蔡依洁 合作伙伴 2024-09-09 13 0

新华社巴黎8月8日电(记者姬烨、肖亚卓、许仕豪)每一届奥运会,人们在为奥运健儿喝彩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幕后,为奥运会的顺利举办默默奉献着。巴黎奥运会上,就有这样一群中国人。两年前,他们全身心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筹备。两年后,他们又追寻奥林匹克的脚步来到巴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冬奥人。在巴黎,新华社记者见到了他们。从北京到巴黎,从冬奥到夏奥,奥林匹克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廖晶晶在赛后巡场。 6日凌晨1点,在巴黎协和广场,廖晶晶刚刚结束三人篮球赛后巡场,之后还要再去开场馆例会。赛事期间每天工作至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几乎成为常态。这次,廖晶晶的职务是主转播商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在协和广场的转播副经理,负责巴黎奥运会滑板、自由式小轮车、三人篮球和霹雳舞四个项目的公共信号制作和媒体版权持有者的服务工作。两年前,她曾是北京冬奥组委的转播服务经理,与OBS一起做好转播规划。而在巴黎,她加入了OBS,和很多有过多届奥运转播经验的行业大咖一同工作,对转播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北京冬奥会与巴黎夏奥会上的廖晶晶。 在她看来,巴黎奥运会在转播方面延续了北京冬奥会的好做法。比如北京冬奥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在闭环内举行,国际奥委会、OBS和北京冬奥组委为了弥补空场的遗憾,开辟了很多加强与线上粉丝互动的技术。这些技术很多都在巴黎奥运会得到了沿用,比如夺冠之后在赛场边与家人的视频连线“Athlete Moment”(运动员时刻)。“北京冬奥会是我第一次接触奥运转播,觉得这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但是在巴黎亲身体会主转播商的工作,让我认识到,一次成功的转播不仅是信号制作,也有技术、后勤、联络等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她说。和廖晶晶一样,孙宇辰也从冬奥的转播服务经理转变为OBS工作人员。她坦言,这次很多具体工作琐碎繁杂,看似简单的事项,实际在规划和执行阶段都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和插曲。要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既需要统筹规划组织的能力,又要有妥善处理工作细枝末节的高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心。北京冬奥会与巴黎夏奥会上的孙宇辰。 廖晶晶举例说,协和广场的综合区有两百多人,需要合理规划分批就餐。像三人篮球这种赛制比较紧密的比赛,开餐的时间要更多照顾到制作团队的需求,让他们吃饱吃好,才有精力在高压的转播任务上表现出色。再比如赛场有一个通行的线缆桥架,如果没有灯,结束一天工作的转播团队摸黑过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廖晶晶马上跟巴黎奥组委的设施部门反馈,要求他们保证线缆桥足够的照明,不能让转播团队在黑暗中结束疲劳的一天。“我深刻地感受到转播是细节的艺术,不仅在台前,也在幕后。”廖晶晶说。奥运项目非常多,很多比赛是同时进行的,媒体很难面面俱到,而奥林匹克信息服务把赛后采访、比赛战报等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发布在一个名叫“myinfo”的信息平台上,供媒体选用。在北京冬奥会,李婉玉参与了信息服务工作。之后,巴黎奥组委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可以帮助做好巴黎奥运会的信息服务。李婉玉(前排右三)与巴黎奥运会信息服务团队合影。 “当时自己也曾犹豫,毕竟巴黎离家确实挺远,”李婉玉说,但想起自己参与奥运的初心,她还是决定于2023年年初远赴巴黎。“感觉在北京冬奥组委我学到了很多,但浅尝辄止,我希望可以继续在巴黎提升自己的能力。”“巴黎奥组委把我们的信息服务称为‘奥运百科全书’,我们在赛前要准备全部奥运项目的历史、规则和场馆设施等,赛时要协调100多名信息服务记者和编辑团队,管理赛事日程系统,以及400多场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我们就是26000名媒体记者和奥运转播商的‘眼睛’和‘耳朵’。”李婉玉说。在她看来,在北京冬奥会时,她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更多是努力学习;而在巴黎,自己也可以开始帮助别人了。北京冬奥会与巴黎夏奥会上的李婉玉。 她跟记者分享了一个例子。在巴黎奥运会筹备期间,组委会专门邀请记者为媒体运行提建议,其中不乏跑过十几届奥运会的资深记者,他们许多人认为,北京冬奥会是媒体服务做得最好的一次。于是,作为北京冬奥会的亲历者,李婉玉成为大家咨询的对象。李婉玉很珍惜能够连续参与冬夏双奥的这段经历。除了法国人,巴黎奥组委还有不少员工来自巴西、意大利、美国等曾举办奥运的国家,大家聊天时总提起之前奥运会的样子。“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其他国家筹备奥运会的多样性,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作为巴黎奥组委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她还积极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同事,“我会和他们一起吃火锅、过春节、庆端午,大家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陈瑞浩与巴托洛梅奥在北京冬奥会与巴黎夏奥会的合影。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竞争,更关乎不同文化的融合。曾在北京冬奥会担任张家口冬奥村意大利代表团助理的陈瑞浩,在巴黎见到了他的老朋友——因志愿服务而结下友谊的意大利人恩佐·巴托洛梅奥。在冬奥闭环内,陈瑞浩和志愿者团队给当时担任意大利冬奥代表团副团长的巴托洛梅奥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在巴黎,巴托洛梅奥担任意大利体育代表团行政主管,而陈瑞浩也来巴黎观看奥运会。抵达后第一天,他就给巴托洛梅奥发了消息,希望可以见到他们。而巴托洛梅奥非常热情地回复道:“你能来真的太美好了,我们一定要相见!”在巴托洛梅奥的邀请下,陈瑞浩来到巴黎奥运村,见到了北京冬奥会期间他服务的团队。“他们似乎认不出摘下口罩的我,而当巴托洛梅奥说到这是张家口赛区的志愿者‘Luigi’时,他们豁然开朗,‘原来是你呀!’两年前熟悉的场景在脑海中回荡。”北京冬奥会与巴黎夏奥会上的林海禄。 看见北京冬奥志愿者和当时服务的代表团团聚,同样在巴黎的北京冬奥志愿者林海禄很感动。这次,他担任奥运村交通信息台志愿者,来到巴黎之后,他也给北京冬奥会时服务的奥地利代表团发了邮件,可惜和他比较熟的代表团成员目前都在法国马赛赛区,因此没能重逢。“感觉奥运会志愿服务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这个事儿就很开心。”一个时代的大事件、一场国际性的盛会,带来的影响都会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北京冬奥会留下了丰厚遗产,除了场馆、交通、人才、科技等显著成就之外,给人带来的影响和提升也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赛事筹办的亲身经历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冬奥人还将续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