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发声力挺全红婵,男记者不当言论遭舆论谴责

王力依 解决方案 2024-09-06 36 0

一直对全红婵怀有深切的喜欢。

这份情感源自两方面:一是对她作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壮举的深深感动与敬仰,二是对她出身普通家庭、努力不懈的心疼与怜惜。这恰好印证了世间情感的吸引力法则:我们既被那些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所吸引,也因共鸣与相似性而对某些人产生亲近感。

近日,观看了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董倩对全红婵与陈芋汐的访谈后,我对这对姐妹花的喜爱更甚。而在我心中,对全红婵的情感又添上了一层新的色彩——尊重。

这短短20分钟的采访,展现了17岁全红婵独有的魅力:纯真、坦率、善良、幽默,尽显少年本色;同时,她又超乎年龄的成熟,展现出通透的见解、包容的心态、接纳一切的胸怀、深刻的思辨能力及大局观念。

她承袭了普通孩子坚韧不拔、默默承受的品质,面对训练的艰辛从不言苦,但谈及因自我要求严格或受到批评而落泪时,透露出的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他人期望的深切在意——她们不畏训练的艰辛,只怕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

她谦逊地否认自己是天才,对成功有着独到的见解。

当被问及如何实现那惊人的水花控制时,她表示,唯有在精准无误地完成跳跃的瞬间,才可谓之“天才瞬间”。

她深刻理解,单纯的天赋不足以支撑长久的辉煌,唯有将天赋融入持续不懈的实践,转化为扎实的技能与实力,方能在赛场上绽放光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战的磨砺与考验。

她极为珍视与陈芋汐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份情感在她的一举一动中自然流露,温柔且充满依赖。双人跳水夺冠后,她笑得那么灿烂,毫不掩饰地将金牌展示给每一个人看,那份喜悦与自豪,正是对这份情谊最真挚的“炫耀”。

在采访中,当被问及独自赢得单人跳冠军的感受时,她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淡然:“就是个冠军而已。”这句话背后,是她对胜利的谦逊,也是对与陈芋汐共同奋斗时光的珍视。

尤为感人的是,当她个人夺金后,第一时间拥抱了教练,随后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陈芋汐,紧紧相拥。那一刻,她的话语温暖而真挚:“你很棒。”她知道,这些年陈芋汐的付出与努力,这份认可与鼓励,是她最想第一时间传达给挚友的心声。

这一幕,成为了整个采访中最温馨动人的瞬间。

她的纯真、善良与美好,如同璀璨的金子,不仅照亮了竞技场的每一个角落,更温暖了人心,化解了竞技体育中可能存在的残酷竞争与人性中的嫉妒与猜疑。

她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家国情感,面对奖牌归属的询问,她以非凡的胸襟回应:

“谁拿金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确保这块金牌是中国的,因为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都想得到,只要是中国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

此言一出,令人动容,心生敬意。她的这份赤子情怀,宽广而深远,不仅加深了与队友间的坚固情谊,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个人荣辱之外的更高追求,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动容。

她,既是舞台上耀眼的偶像,也是心灵深处沉思的哲人。

当被问及金牌之后的目标时,她的话语如同清泉般自然流淌:“在金牌之上,永远有那个可以不断超越的自我。”

在她的眼中,金牌不过是一场与他人的竞技较量,标记着“我”与“他人”的短暂高下之分;而真正的追求,在于对自我极限的勇敢挑战,是“我”对“自己”无尽的探索与超越之旅。

这位年仅17岁的全红婵,以她超乎年龄的成熟与智慧,展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成长姿态,实属难得。

她,勤勉而坚实,清澈又聪慧,性格温暖且胸怀广阔,仿佛无论涉足跳水、探索深海,还是攀登高峰、耕耘田野,亦或是遨游书海、勤勉工作,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如同红花般娇艳,婵娟般温婉。

常言道,一理通百理融,能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之人,往往具备触类旁通的潜力。全红婵便是如此,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做得好一事,可做好万事”。她所经历的每一刻,都深深烙印着她的个性色彩与不懈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温度与深度。

然而,提及近日《南方日报》记者私下直播中的不当言论,不禁让人心生感慨。那是一次关于语言知识的简单交流,却因误解与偏见而蒙上阴影。在巴黎赛场上,当全红婵被问及“拿捏”的英语表达时,她的纯真回答“不知道”本是无伤大雅,却意外触发了记者的“教学欲”。

面对刚结束比赛、略显疲惫的她,拒绝学习新知的决定本应得到尊重,却换来了“白痴”这样刺耳的标签,以及随后对其未来的无端质疑与贬低。

“在奥运村疯疯癫癫地给德国运动员展示金牌。”

“你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就像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全红婵,这位年仅七岁便踏入体校门槛的天才少女,她的童年几乎是在水波荡漾中度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泳池为伴。

国际学校的课堂、英语学习的机会,对她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尽管她身披无数金牌,荣耀加身,但在英语这门语言上,她并未能如跳水般游刃有余。然而,这小小的不足,丝毫未能掩盖她耀眼的光芒。

她的才华、她的努力、她的坚韧,早已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力量。至于那位男记者口中的“疯疯癫癫”,其实是对全红婵纯真性格的一种误解。在奥运村的大巴车上,当外国运动员好奇地用英语询问她是否获得了奖牌时,由于语言不通,全红婵一时未能理解。但在得知对方的意图后,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金牌。

那枚与陈芋汐携手摘得的金牌,对她而言,无疑是整个奥运旅程中最耀眼、最令她心花怒放的一次展示。

面对语言障碍,她以最直接的方式——亮出金牌,回应了外国友人的好奇,无需言语,行动即是最好的答案。

“疯疯癫癫”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观罢央视《面对面》的访谈,众人心中的天平自然倾斜。全红婵,这位专业卓越、心智超群的少女,以她的才华与纯真赢得了广泛赞誉。反观那位轻率失言的男记者,他的不当言论不仅自取其辱,更遭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一切,皆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他的行为,无疑为那些只会旁敲侧击、难以触及问题核心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它警示我们:真正的傲慢,是忽视他人的辉煌成就,以挑剔的眼光无故伤人;而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则是贬低自己的母语,盲目崇拜他国语言。

语言,终归只是沟通的桥梁,而人心的温度与深度,才是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

此外,全红婵的言行举止,不仅让我深感敬佩,更触动了我内心柔软的部分。

特别是,她谈到拿了单人跳金牌,但不开心的理由是:

“我就想,我拿了金牌是不是不对。上一届也是我拿,这一届也是我拿。”

她的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热议焦点。

众多网友纷纷给予她温暖的鼓励,提醒她金牌的荣耀是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并非普降的福利,无需为此感到不安。

我内心深处,竟能深切共鸣全红婵那份微妙的忐忑。回想起中学时代,我与同桌之间那段既竞争又温馨的友谊。她是老师的女儿,美丽与智慧并存,我们两人如同并蒂莲,竞相绽放于年级前列。每当成绩揭晓,无论是谁领先一步,那份微妙的心理波动便悄然滋生。

我若领先,心中便生出几分歉意,仿佛是对她努力的某种辜负;她若领先,我则暗自懊恼,觉得自己不够努力,配不上与她并肩。而她,总是以那份独有的豁达,化解了所有的尴尬与不安。

这种“既渴望卓越,又恐伤害亲密之人”的情感,长久以来,如同细密的网,笼罩在我生活的多个角落。无论是职场上的晋升、经济上的往来,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分享,我都难以完全释怀那份“不好意思”。

直到岁月流转,心智渐熟,我才开始学会正视并接纳这份情感,从中品味出一种深层的自我认知——那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一种“不配得到”的微妙心理。

内心深处,我们总怀揣着对更好的自己的向往,却又忧虑这份美好是否足以匹配,甚至担忧它不经意间会触碰到他人的边界。

即便已然成就斐然,那份“我是否过于耀眼,以致于让身边的人感到不适”的顾虑仍挥之不去。就如同我当年忧虑,优异的成绩是否会让我与女同桌的友情蒙上阴影;全红婵也曾在心底轻声自问,金牌的荣耀是否会让并肩作战的陈芋汐感到压力。

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温柔而鼓舞人心。我夺冠之后,看到的是女同学更加坚定的眼神和不懈的努力,她并未因此感到受伤,反而视我为激励。同样,陈芋汐面对全红婵的卓越表现,非但没有丝毫被伤害的迹象,反而感激这份竞争促使她技艺更加精进,两人之间的友谊与竞争,如同并蒂之花,共同绽放。

我们,这群总将情感视为珍宝,处处顾及颜面,有时不慎将情与利交织在一起的人,在模糊的心理界限间徘徊,不自觉地陷入了自我消耗与无谓的揣测之中。

此刻,我想对全红婵妹妹轻轻道一句:

请记得,卓越从不是一种负担,超越身边的朋友,亦无需感到丝毫的羞愧。你的光芒万丈,非但不会伤害到那些真正懂你、爱你的人,反而会像磁铁一般,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前行。

因此,当你再次站在领奖台上,请尽情享受那份荣耀,让笑容在阳光下绽放得比金牌还要耀眼。你的每一次飞跃,每一份汗水,都铺就了通往成功之巅的道路。如今,你已站在山巅,满山的繁花为你盛开,这是你应得的奖赏。

让我们共勉,勇敢地拥抱自己的光芒,不必躲藏,无需歉疚。因为,你值得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与辉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