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允被杀后,他的家族为何可以繁荣千年?瞅一瞅太原王氏家族史

王哲豪 解决方案 2024-08-17 28 0

公元192年,董卓刚被刺杀不到一个月,麾下旧部便突然发动叛乱。

这些曾隶属董卓的旧部,以替他复仇为名,径直包围了长安城。经过八天的激烈围城战后,由于城内有人开门投降,这些军队顺利攻入长安,全面掌控了城内局势。

随着董卓旧部的入城,那些曾参与谋杀董卓的人,自然会面临灭顶之灾。

在之前的刺杀董卓事件中,直接行刺董卓的吕布此时已经逃离长安。因此,城内留守的人中,大家最痛恨的,便是那位司徒王允。

此外,这些董卓旧部之所以造反,替董卓复仇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在董卓被杀后,他们曾打算就地解散,直接回家。然而,王允却不肯罢休,坚持要追究军中一些董卓旧部的责任。

因此,这些原董卓的部下,即便有逃跑的念头也无法实现,最终只能被迫叛乱。

如今,他们既已攻入长安城,对王允自然恨之入骨。叛军迅速抓捕了王允和王家上下的十几名族人。唯有王允哥哥的两个侄子,见势不妙,提前翻墙逃走,才得以侥幸脱身。

然而,王家那些被捕的成员,以及王允本人,运气就没这么好。最终,王允被判处极刑,尸体还被展示在大街上。王家的其他十几口人,连同王允之前提拔的几位亲信,以及一些参与谋杀董卓的大臣,全部被一同处死!

王允利用巧妙的连环计谋成功刺杀了董卓。然而,仅一个多月后,他自己也惨遭杀害。

谁能知道,王允在临终时是否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或许从未后悔刺杀董卓,但在应对董卓旧部的问题上,他大概是悔青了肠子。

随着王允的遇害,这场刺杀董卓的事件暂时告一段落。此后几年,长安的政局由董卓的旧部轮流掌控。而直接刺杀董卓的吕布,后来在关东地区再次掀起波澜。

关于王允,后来人们渐渐地将他遗忘了。偶尔有人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感叹他的去世实在有些令人惋惜。

然而,站在后世的视角来看,王允的故事其实并未就此画上句号。

几乎所有与王允同时代的人都无法预料到,由于王允的死,他的后人竟能因此受益千年!虽然王允被杀时,他的十几位家人也同时遭到杀害,但那些幸存的族人和逃脱的两位侄子,最终依然重建了王家!

重建后的王家尽管经历了多次磨难,最终还是延续了千年之久。在接下来的千年里,他们家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直接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个家族,正是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那么,王允去世后,王家为何能够重新崛起?王允死后,他的家族又经历了哪些波折?之后他们又是如何保持千年不衰的呢?

这个故事,其实得从王允的祖先开始讲起。

王允的祖先可谓声名显赫,正是昔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

提到王翦这个名字,大家都十分熟悉。当年秦始皇攻打六国时,王翦一人就灭掉了其中的三个国家,而他的儿子王贲又攻灭了另外两个。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王翦无疑是最大的功臣之一。

秦朝若非在二世时期垮台,而能延续一两个世纪,王翦的后代可能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家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秦始皇刚统一天下十多年后,秦朝便迅速灭亡了。

此时,王家正由王翦的孙子王离掌管。

在秦朝末年,王翦的孙子是一位重要人物。他最初一直驻守在帝国北方边境,担任蒙恬的副手。蒙恬被杀后,他继任为秦朝北方长城防线的统帅。随后,当秦朝内部爆发起义时,他迅速率领北方长城守卫军回到国内镇压起义。

然而,巨鹿之战的结果是,王离被项羽彻底击败,甚至连王离本人也丧命于项羽之手。

由于王离战死,秦国也因此灭亡,王家后辈子孙纷纷逃命,各自奔赴不同的命运。在这些后代中,尤为重要的是王离的两个儿子。

王离的长子王元,为了逃命,选择了前往齐国避难。汉朝建立后,他继续留在齐国。他的后代在当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

王元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琅琊王氏’,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王元的次子王威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因此他的具体经历我们无从得知。然而,后来王威辗转流离,最终成为汉朝的官员。因此,他这一支脉也同样享有盛名,生活得风生水起。

王威正是王允这一家族的祖先。

因此,在秦末的混战中,王翦家族分化成了两个支系。暂且不论琅琊王氏的故事,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二王威这一支。

王威一族自汉朝建国后迅速延续至九代。这段时间内,王家发生了许多故事,然而这些细节已不可考。直至西汉末年,王家再次迎来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

此人名为王霸。

这个王霸,不仅名字听起来霸气,做事也同样霸气。当年王莽篡汉时,他看不惯王莽的所作所为,毅然辞官归隐。后来,东汉建立后,刘秀得知他的事迹,立即征召他担任‘尚书’一职。

此外,由于王霸在处理事务方面过于出色,名声极大,当时的司徒一度考虑让位于他。可惜的是,朝中有些人对此心怀不满,在刘秀面前进谗言,导致王霸最终未能顺利上位。

假如当年没有这一波折,东汉初年,王家早已诞生了一位王司徒。

王霸的心气受到严重打击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最终选择了退休,并搬到了山西太原隐居。

因此,王霸选择隐居于太原,他的后代也随之定居于此。由此,历史上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开始崭露头角。

由于王霸的影响,他这一脉的后人后来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望,逐渐成为名门望族。此后整个东汉时期,王家始终有人陆续担任官职。尽管没有出现特别高官显位,但家族传承从未中断,始终有人在州郡政府任职。

就这样,到了东汉末年,太原王氏家族传承到了王允这一代。

王允和董卓的故事后来广为人知。然而,许多人对王允早年如何崭露头角,以及他如何逐步成为东汉的司徒这一段经历,可能并不太了解。

实际上,王允早年的经历也是极为传奇。

由于家族背景,王允刚成年便有机会进入地方官府任职。他在任职期间表现出极大的正直和公正,并且曾带头对抗宦官集团,在士族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如果要详细讲述这些事情,故事还真不少。总之,王允因为他的一系列作为,赢得了极高的声望。甚至连京城的三公办公室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于是,三公办公室直接征召了他,任命他为侍御史。

此外,我们要多提一句:历史上的王允与小说中的形象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演义小说中,王允似乎只是个擅长阴谋诡计的文人。然而,史书中的王允却是文武兼备的全才。

根据历史记载,王允年轻时不仅仅专心于学业,还每天早晚练习骑马射箭。因此,真实的历史王允其实也具备一定的武功。然而,当他年轻力壮之时,东汉尚未陷入天下大乱,他并未有机会施展才华。若是时机成熟,王允也许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

就这样,王允四十八岁时,终于再次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一年,黄巾起义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王允被直接任命为豫州刺史,奉命率兵前往镇压豫州的黄巾军。

在黄巾起义期间,豫州并非黄巾军的主要战场。当时,黄巾军的主力部队主要集中在冀州和荆州两个地区。

然而,即便如此,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王允依然立下了卓越的功绩。豫州本地的黄巾军几乎全部被他平定。此外,事后王允还率领部下的军队前往支援皇甫嵩和朱儁,并成功招降了十余万黄巾军。

此外,王允在地方任职期间,还提拔和召用了几位优秀人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有两个人。一个是那个“让梨”的孔融,另一个是颍川名士荀爽,也就是荀彧的六叔。

此时的王允,手下既有优秀的人才,又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还有招降黄巾军的功绩。如果他选择低调发展,继续在地方上任职,那么一旦天下再度大乱,王允很可能会轻松地割据一方。

然而,王允刚刚平定黄巾军,不久之后却因他的正直险些丧失一切。

王允在整编农民军时,意外发现了一封信,这封信的作者竟然是宦官张让身边的门客。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了解,张让曾是当年“十常侍”之首。汉灵帝甚至亲自说过:张常侍是我父。

一个宦官被皇帝视如父亲,而他的门客则写信给农民军。

那么,他究竟想做什么呢?

由于这封信的内容没有被保存下来,后世无法得知具体的情况。然而,显然一个皇帝身边的宦官与农民军有联系,这是极其重大的事件!

于是,王允没有多做考虑,出于内心的正义感,他立刻将此事揭露,决心彻查到底。

然而,这样一来,整个汉朝高层顿时沸腾了。

要知道,正值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之时,十常侍的权势达到顶峰。那时,在东汉的高层官员中,几乎无人敢触犯宦官集团。随后,外戚何家与士族集团联手,共同抗衡这些宦官。

就在这个时候,偏偏有一个不怕事大的王允,敢于公然抨击十常侍!而且他抨击的对象,正是十常侍中权力最大的一位。

因此,接下来整个东汉朝廷的高层都把目光集中在王允身上。

王允揭发此事后,京城那边张让并未受到过于严厉的惩罚。毕竟那封信并非出自他本人,而是他的门客所写。因此,最终张让只是到汉灵帝面前叩头谢罪,这件事便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然而,张让一旦顺利躲过此劫,他对王允的报复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不久之后,在张让的操纵下,王允被莫须有的罪名诬陷,随后被抓捕治罪。恰逢这一年实施大赦,王允得以平安出狱。然而,张让依然不肯放过他。不久之后,王允再次被召回朝廷,又一次被罗织罪名陷害。

这下,士族那边也按捺不住了。

对于士族集团而言,像王允这样的先锋人物,他们显然不可能舍弃。倘若真的舍弃了王允,将来还有谁敢对抗那些宦官?因此,接下来几位重量级的大佬集体出面,联名力保王允!

这几位重量级人物分别是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和司徒杨赐。首先,何进就不必多言,他代表的是何家的外戚势力。其次,袁隗作为袁绍和袁术的叔叔,象征着四世三公的袁家。

这个杨赐,正是后来杨修的祖父,代表了著名的弘农杨氏家族。他们家族同样是四代人中有三代位居高官!

在这几位权威人物的保护下,王允总算摆脱了危险。但为了避开宦官集团的追捕,他随后离开洛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持续了几年。

直到几年后,汉灵帝驾崩,何家掌权,王允才再次回到洛阳。

由于此前发生的那些事情,王允如今在士族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同时,在何家这边,他也积攒了不少人情,深受何进的信任。

随后,王允刚刚回京不久,他便被任命为河南尹,全面负责洛阳城周边地区的管理。

然而,王允复出不久,洛阳城便爆发了那场著名的‘京城流血夜’。外戚与宦官互相残杀,最终董卓渔翁得利,顺利掌控了京城。

董卓入驻京城后,尽管行事残暴,但他对王允等高层士族却非常礼遇。不仅如此,董卓还为王允升迁。公元189年,董卓废帝不久,就将王允提拔为太仆,随后又晋升为尚书令。

在董卓下令迁都长安后,王允再次被提拔,升任为司徒。

因此,王允的司徒之位,其实是董卓所授予的!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王允升任司徒后,与其他士族大臣共同谋划刺杀董卓。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最终董卓被吕布所杀,王允也一度掌控了京城的大权。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董卓的旧部便开始叛乱,并最终攻陷了长安。

于是,在董卓被刺杀一个多月之后,王允也被董卓的旧部除掉了。

看完王允的生平经历后,再回顾‘吕布刺董’的整个过程,是不是就能理解王允的一些行动了?吕布刺杀董卓后,王允为何没能迅速掌控京城?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根基还不稳固!

在董卓入京几个月之前,王允仍然是一位流亡在外的逃亡者,不得不改名换姓以避开宦官集团的追捕。虽然后来何进提拔了他,任命他为河南尹,这使得王允在士族中的地位显赫,但在人脉和权力方面,他依旧远远不够。

随后,当董卓进入京城后,他还将王允提拔为官员!因此,在关东诸侯看来,王允与董卓是同盟关系!尽管当时王允组织了刺杀董卓,但在关东诸侯眼中,这看起来更像是董卓集团内部的斗争!

那么,那个时候的王允究竟可以信任谁呢?

倘若王允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他本可以掌控局势。遗憾的是,太原王氏在他之前仅是一个州郡级家族,距离顶级豪门尚有很大差距。

然而,随着王允被杀,王家反而开始崛起了。

西凉叛军攻陷长安后,王允全家十余口皆被屠杀,因此王允这一脉彻底断绝,再无后人存活。

然而,在那混乱的局势中,王允的两个侄子侥幸逃脱。这两个侄子都是王允兄长的儿子。当他们看到叛军即将攻入时,便提前翻墙离开了王家。离开后,他们改名换姓,悄然离开长安,最终回到了太原老家。

这两个是王允的侄子,长子名叫王晨,次子名叫王凌。

在这些兄弟中,长子王晨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而次子王凌后来却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王凌在长安的时候,虽然年纪尚轻,却结交了几位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司马朗和贾充。司马朗有一个弟弟,名叫司马懿;而贾充的孙女则是后来闻名的贾南风。

因为这段少年时期的友谊,王家与接下来的司马家、贾家都建立了一些联系。

随后,王凌逃回山西老家,开始重新生活。由于王家在太原一带颇有影响力,他很快通过了举孝廉的考核,再次进入仕途。然而,此时天下已经大乱,昔日的规则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王凌无论如何也没预料到,在他刚刚入仕不久,他竟然遇到了前来当地视察的曹操。

曹操抵达当地后,得知王允的侄子就在这里,立即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王允早年成就如何,至少他刺杀董卓的壮举声名远扬。因此,曹操开始提拔王凌,并最终任命他为自己的属官。

随着王凌不断晋升,他自然希望提携自己的家族。然而,问题在于,当初王凌的那些亲近的亲属几乎都被董卓杀光了。

于是,王凌随后找到了一位同郡的王家人——王昶。

在此补充一点,虽然王凌和王昶同属一个郡,但他们并非来自同一个县。王凌的家族来自祁县,而王昶的家族则是晋阳县人。许多后世的史学家认为,王家自落户太原后,便逐渐繁衍生息。部分家族成员居住在祁县,即王允这一支脉;其他成员则散居在太原郡的其他县,比如晋阳县。

如果当年王允没有刺杀董卓,或许后来的王家就不会享有长久的荣华富贵。

因此,虽然王凌和王昶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但他们确实有共同的祖先。更重要的是,王昶本身也是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曾任代郡太守。王昶自己也颇有才华,当年在太原时,常与王凌齐名。因为王凌年长一些,王昶还视他为兄长。

对这样一位家族成员,王凌自然要伸出援手。

因此,王昶后来被王凌提拔,前往曹丕的府邸,成为了曹丕的文学导师。

在曹丕篡汉之后,王凌和王昶的命运迎来了腾飞。随后,王凌一路高升,最终担任司空,掌管淮南的军政事务。

然而,正当他统领淮南之际,恰逢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王凌因为对曹家忠心耿耿,便起兵反叛,企图拥立曹彪为主。可惜的是,在司马懿强硬手段的压制下,王凌毫无胜算,最终战败被俘,只得自尽。

王凌的这次叛乱,被后人称为“淮南三叛”的第一叛。这件事后来也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主线情节。

然而,王凌的自杀并未带来王家的平安。因为司马懿心狠手辣,在王凌自尽后,为了斩草除根,直接下令诛灭王凌三族!

由于司马懿的一声令下,整个祁县的王家几乎被彻底灭族了!

相反,王昶被王凌拉起来之后,在这场混战中站到了司马家一边,协助他们平定叛乱。因此,司马家掌权后,不仅没有为难晋阳县的王家,反而给王昶加官进爵。最终,王昶也官至司空。

就这样,祁县王家的主线剧情逐渐转移到了晋阳王家,太原王氏的故事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后来,王昶的后代在西晋时期一直生活得很不错。即使西晋灭亡后,王家依然随同司马家一起迁往南方。到了东晋,王家依旧过得风生水起。

在这段时间里,王家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不仅深度参与历史的主线事件,还持续有人位居高位。

至此,王家的传承到了东晋末年落入王愉之手。王愉官至东晋的尚书左仆射,地位显赫。然而不幸的是,在东晋末年,他与刘裕关系不睦,并曾侮辱过刘裕。

因此,当刘裕崛起之后,他自然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甚至萌生了造反的念头。然而,结果却是,面对刘裕强大的力量,王愉尚未发动叛乱便已被擒获。

由于这件事,王家再次遭遇屠杀。只有王愉的孙子王慧龙幸运地逃脱了。然而,当时整个南方都在刘裕的控制之下,因此王慧龙不得不逃往北方。阴差阳错之下,他最终成为北魏的重臣。

到了北魏时期,王慧龙可能因为家仇,多次与刘宋政权交战。此后,他被封为龙骧将军,并多次与南朝名将檀道济展开激烈对决。

由于王慧龙的功绩,王家在北魏重新崛起,重回祖地。王家因此得以复兴,后人也频繁在北魏高层任职。

王慧龙的孙子王琼那一代,恰逢北魏进行‘孝文帝改革’,王琼身为中书令,权势显赫。加之王家多位成员当时都在朝中任官,因此北魏最终在评定姓氏时,直接将太原王氏列为‘天下四大望族’之一。

因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卢崔郑王”四大家族新近崭露头角。

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朝,太原王氏始终是最显赫的世家大族之一。到了唐朝时期,重新评定氏族排名时,王氏依然位列七姓十家。由于这些家族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唐高宗李治甚至特别下令,禁止这些家族之间通婚。

然而,这道命令显然提升了几个家族的声望。自此,在整个唐朝,太原王氏始终是顶级的豪门,涌现出大量的高官。李治的原配皇后,以及唐玄宗的原配皇后,皆出自太原王氏。

这一切的源头,其实都与王允有着最初的关联。

#高考起航梦想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