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奥运会到底赚不赚钱?精彩赛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商业博弈故事!

黎雅雯 解决方案 2024-10-03 6 0

奥委会成立于1894年,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成立的。创立奥委会的目的其实很直接,就是为了推动奥林匹克的运动,所以当时就是促进体育发展、提倡人权和平等这些东西。

奥运会早期运作模式!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是1896年在雅典召开的,当时只有14个国家参加,241个运动员,一共只有42项赛事。这个规模其实就跟现在的很多学校办个运动会差不多。

所以最开始的商业模式其实也是非常简单,就是主办国负责组织,奥委会主要负责宣传,就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活动,观众来看比赛、买门票,然后给整个活动提供收入。

当时办这样的活动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就是大家一起搞个活动,当时还特意建了一个信托,所有门票收入都放在这个信托里边,之后再办奥运会就从这个里边扣钱。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因为里边根本也就没多少钱,大家纯粹就是精神上的支持。

就这样这个极简的模式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1936年的时候出现了电视,所以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也是第一次出现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但因为当时的信号比较弱,所以只有柏林周围很小范围内才能看这个电视转播,当时只有5万的观众。

随着技术的慢慢进步,通过电视转播的人越来越多。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观众达到了50万,1960年罗马奥运会第一次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电视转播。电视转播这个技术进步就让奥运会的盘子越来越大,观众也越来越多了。

从1960年开始从电视转播这块奥委会和主办国一起得到的收入就从原来的120万美金涨到了1984年的3亿美金。于是主办国和奥委会都开始想从这中间分到一些利益,于是涉及到利益分配的一个博弈就来了。

奥运会商业化进程!

分钱肯定是看谁的贡献比较大,谁干的活比较多。最开始奥委会其实也是比较理想主义比较清高,宣扬自己就是为了推动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转播整个都是主办国在办,奥委会其实从中间分的也不多,从1948年到1968年的时候,奥委会从转播费里边只拿1%-4%。到1980年这个数字也仅仅只有10%。

但是慢慢的奥委会的心态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是确实看这个钱是越来越多,奥委会自己这边也开始进行一些商业化,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发现整个奥运会之所以能拿到这么大的转播费,最主要还是因为奥运会本身这个大品牌或者大IP。不管奥运会在哪办,大家想看的都是奥运会,所以自己只拿10%就显得太亏了。

于是奥委会就开始去跟主办国说这个比例要上涨到30%-40%,直到2000年前后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50%。更有甚者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时候这个比例涨到将近70%。

以上讲了这么久的转播费其实也是因为转播费是奥运会整个体系里边赚钱的最大头,就是第一商业收入来源。在2013年到2018年的这个周期里边,如果你看奥委会的收入,转播占到了差不多70%。

这时候你看奥委会已经不是我们最开始说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那个奥委会了,虽然宣传照样是宣传,IP打造也还是在持续,但是钱也不忘往自己兜里揣。

其实不光是奥运会,但凡一个大IP或者大赛事能吸引那么多人观看,那转播费肯定都是非常丰厚的。比如说世界杯的影响力就一直超过了奥运会,世界杯决赛的收视率大概能达到10亿人。2014年巴西世界杯整个观看的人数超过了30亿人次,所以世界杯的转播费差不多能有40亿美金,超过了奥运会的25-30亿美金。

所以不管主办国办的是赚还是赔,这些卖IP的奥委会、国际足联(FIFA)等机构都是赚得盆满钵满。

奥运会商业化模式定型!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很多人认为从商业化运作角度来讲办得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除了转播费这块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进展和突破,那就是赞助。

在最开始奥运会比较早期的时候,奥运会的商业化都做得非常弱,因为那时候的奥委会主席就觉得要是太商业化了就有悖那种奥林匹克无私、无偿、无私奉献、推动国家和平发展的精神。基本上拉赞助这个事就是主办国自己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

1980年,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上任了。他的理念和之前的奥委会主席不太一样,他就是觉得奥委会需要商业化,他需要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组织,这样才能把奥运会做得更大、更高、更强。从此奥委会就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商业化之后的第一次奥运会就落在美国人手里,美国人非常会搞商业化,所以这届也是非常赚钱。其实在萨马兰奇上任之前1976年的时候,蒙特利尔的那届奥运会就亏得非常惨。

当时这个城市举债修建各种场馆基础设施,给政府造成了30年的负债,直到2006年才把这个债还完。那届奥运会整整亏了10亿美金。一看蒙特利尔的惨状,很多想办的城市都打了退堂鼓。洛杉矶他是想承办1984年奥运会的,但是美国政府的态度就非常的不支持,说肯定不会为了办奥运而举债,如果想办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所以1984年这届奥运会就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没有人看好。那时候洛杉矶的奥委会主席尤布罗斯很厉害,他自己觉得这届奥运会可以搞。于是他就去找到萨马兰奇谈条件,简单来说就是场馆的要求不要太高,除了翻新旧场馆以外还会借着一些学校的场地。

萨马兰奇也没什么办法,于是只能一起商量对策。对于尤布罗斯这边来说美国政府也不给钱,只能自己想办法搞钱,人逼急了还真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尤布罗斯当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新的来钱方式——行业赞助。

就是说每个行业里边只选一个赞助商来赞助,如果一个行业里有多个商家想进来就只能竞标。有了行业赞助的加持,一下就让尤布罗斯的金库大赚了一笔。在完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谈判压低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行业赞助拉高了收益,就让1984年的奥运会不光没亏钱反而赚了20亿,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造就了史上商业化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

奥委会一看赞助这么赚钱,于是立马就搞起来了。洛杉矶奥运会一结束就搞了一个叫做TOP(奥林匹克合作伙伴)的项目,开始全球范围内招赞助商,也都是咱们听过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比如1986年的时候Visa就加入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三星加入,之后像什么OMEGA、可口可乐也都陆陆续续加入了。

在2017年的时候阿里巴巴也加入了这个TOP项目,当时签了12年的合约,花了8亿美金。

奥委会与主办国的经济博弈!

刚才说到转播费板块能占到70%左右,赞助费占到20%,剩下的10%基本上就来自于办奥运会的时候门票收入、周边产品这些。这几项收入里边一般来讲就转播权是归奥委会管的,TOP的这些大的赞助也都归奥委会管。

奥委会会从他拿到这些总的收入里边再重新拨一部分分给主办国,以示对这个奥运会的支持。然后像小的比如说奥运村里头这挂个牌或者电视里插的一些小广告这些就归主办国自己去弄。所以奥委会也是非常聪明,这里边但凡占大头的他都牢牢地把控了主动权。所以萨马兰奇不光是中国人的朋友,同时也还是钱的朋友。

说到这里,奥运会赚钱的收入来源基本都清楚了。我们看到的好像是这些主办国在办,但他背后起着主导作用的则是奥委会。那奥委会在办的时候核心逻辑又是什么呢?

奥委会有两大目标。他是靠奥运会这个大IP实现的商业化,所以对他来讲第一大目标就是要把这个IP做大做强;第二目标就是从整个赛事当中获取经济利益。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要把IP搞大,那肯定就是赛事办得越大声势越好,场馆建造的越现代化越好。所以他就会从这些主办国里边去选那些特别有野心的、特别想把这个赛事办大的国家,然后去跟他们合作。

其次就是关于利益分配,奥委会肯定是想分到大头,但是站在主办国的角度,承办奥运会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但是收益却被奥委会分走了大部分。所以奥委会和主办国之间有着两层博弈,第一层就是对赛事举办整个规模的要求,第二层就是对收入利益的分配。

在这个博弈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想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或者城市的数量。想申办的人多奥委会就可以去谈一个更好的条件,可以让对方把这个赛事办得更大,同时奥委会还可以从利益分配当中拿到更多。如果没人想办奥运会申办的国家很少,那奥委会这边就要相应的做出一些让步,要求也可以降低 一点,利益也可以多让出去一些,然后来挽回这些申办国家和申办城市的热情。

知道这个逻辑之后,之后的几十年里边奥委会和主办国之间其实就处于一个动态的博弈和平衡的过程当中。然后从这里边甚至还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小的缩影。

70年代的时候奥运会办得非常惨淡,加上奥运会从申办到举办基本上要提前十年之久,所以奥委会不光给洛杉矶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条件也都非常不错。再加上洛杉矶奥运会之后赞助费也起来了,赚的钱也更多了,这就让1988年和1992年这两届奥运会都办得还比较成功。而且加上90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慢慢走强,都希望向世界展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实力,就造成了申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逐渐变多。

申办的国家变多了,这在之前提到的博弈里边就让奥委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所以他这边一方面对场馆和规模的要求更高了,第二方面就是奥委会的分成也要得更多了。对于这些主办国来讲,那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本身的城市建设没有那么完善,也没有那么好的场馆,所以很多东西都要大兴土木重新建造。这前期的投入跟办个奥运会的成本相比那就成了大巫见小巫。

成本里的最大头就是场馆及相关的建造,比如说鸟巢的建造花了4.2亿美金,这就是将近30亿人民币,而且办个奥运会有那么多项目,不光是建一个鸟巢就够的。这大大小小加起来几十亿美金就进去了。除了场馆的建设,还有很大的一块成本就是奥运村的建设,除了主体建筑以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生活配套

不光奥运会,世界杯也一样。一般国家要办个世界杯,建场馆大概的费用就得几十亿到一百多亿美金之间。巴西世界杯造价是150亿美金,俄罗斯世界杯是120亿美金,最夸张的是卡塔尔世界杯的2200亿美金。

所以场馆、奥运村加上城市的交通转播中心等等加起来往往就会达到几百亿美金。成本这么高,那主办国干嘛要大费周章去搞这么一大套设施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业化做得就挺不错。奥运村之后弄成商品房果断给卖了,现在也是房价飞涨,但其实之后的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本来都想把奥运村给改造成商品房给卖了,结果都没卖出去。

而且场馆方面像鸟巢还好,还可以办办体育赛事和演唱会,但是像雅典奥运会之后的场馆和里约奥运会之后的场馆就直接闲置废弃了。而即使是闲置每年的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几百万美元的支出又是必不可少。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本就不景气,后来又来了口罩事件这么一个当头棒喝。巨大的投入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家在申奥的时候都变得非常的谨慎。

2022年的冬奥会本来要申办的奥斯陆、斯德哥尔摩都撤销申请了;2024年波士顿、布达佩斯、罗马、汉堡也都撤销申请了,最后就剩了巴黎和洛杉矶。于是奥委会就把2024年安排给了巴黎,2028年安排给了洛杉矶,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一下宣布两届的举办城市。

纵观历史长河的动态博弈,奥委会这边现在很明显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阶段了,所以分成那边也再多给一点。现在转播权这边准备分给主办国49%,对场馆建造这边也是降低了要求。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博弈和商业化,有了这些利益方面的激励,也让奥运会能够更快的发展,现在IP也是越来越大,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但是话说回来,这种商业化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一些贪腐,这个在各种组织都是一样,不管是奥委会还是世界足联都如此。

所以商业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黑白和对错,而是利益之间的这种制衡和博弈。我们看到的是众多运动员一个非常精彩的赛事,但在他背后也有着非常精彩的商业逻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