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点燃羽球新激情

敖冠勋 行业动态 2024-09-25 7 0

梅州的羽毛球运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羽毛球爱好者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接球。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2024年8月3日晚,拉夏贝尔门体育馆,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决赛,贾一凡/陈清晨终于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凡晨”十年之约终圆满。

作为梅州第一个夺得奥运会羽毛球项目冠军的运动员,陈清晨让更多梅州人关注到羽毛球这项运动。

事实上,羽毛球在梅州已经发展多年,曾出过多名在球坛有影响力的人物。从侯加昌、陈其遒,到后来的陈清晨,多名梅州籍羽毛球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努力钻研,站在世界比赛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光。

这得益于梅州羽毛球良好的青训体系和浓厚的群众基础。

多年来,梅州通过发掘新思路、搭建新平台、建立新机制,不断探索青训的方法,完善青训体系,让更多有天赋、有能力的孩子被发掘出来。此外,梅州还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建立羽毛球馆、举办多样化的赛事等,进一步丰富群众羽毛球活动。

小小羽球,正在梅州继续发光发热。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陈萍

底蕴深厚 曾走出多名羽坛名人

在梅州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史上,曾有个响当当的人物——世界冠军、国家羽毛球队原主教练侯加昌,他祖籍梅州,1942年8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三宝龙市,运动员时代曾多次获得亚洲羽毛球赛冠军、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冠军等,是我国羽毛球运动的著名运动员。

印尼是一个羽毛球运动发展得相当普遍的国家,有“国球”之誉,在这里的华侨,也都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侯加昌从小便有成为一名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梦想。

1979年起,侯加昌任中国国家队教练,曾培养出陈昌杰、韩健、赵剑华、杨阳、熊国宝、吴文凯等世界冠军11人,1986年获国际羽毛球联合会颁发的卓越贡献奖。

“当时他任国家队的教练,我代表中国去打比赛,我们就这样认识的。后来1996年他回梅州的时候我陪他走了几天。”陈清晨的启蒙教练邹仕文回忆起老一辈的羽毛球运动员,侃侃而谈。

1960年3月,侯加昌高中刚毕业就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航程,经过8天8夜的艰苦航行,安全抵达广州。经过刻苦训练,1961年7月,侯加昌在福州参加了“六省市羽毛球邀请赛”,这也是他回国后首次参加的正式比赛。这次比赛侯加昌超水平发挥,战胜了汤仙虎、林建成等国内所有高手,一举夺得了冠军。

当年侯加昌把印尼的羽毛球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他的快拉、快吊结合突击的打法以及技术全面、快攻凶狠、防守移动快、击球准确的特点,使他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

随着老一代国手逐渐退出舞台,新一代的梅州籍羽毛球运动员在各大比赛中崭露头角。

陈其遒,梅州走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队羽毛球队员,曾出战1999、2001、2003和2005年苏迪曼杯,以及2002和2004年汤姆斯杯。2005年退役,现担任国羽男双组主教练。

在此前结束的巴黎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双打决赛中,陈其遒带的梁伟铿/王昶1-2不敌中国台北的李洋/王齐麟,本想着可以冲击金牌,却获得银牌,他表示心有不甘。“作为教练的我有点不甘心,有点遗憾……但是梁王已经倾尽全力,决赛中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胜利,在奥运赛场上展现出了年轻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陈其遒在赛后这样说。而在现役国家队中,如今大热的陈清晨也是梅州人。13年前,陈清晨从兴宁体校选送上顺德体校,开始了她的羽球之路。这些年来,“男仔头”陈清晨以犀利球风、勤奋精神一路“过关斩将”,世锦赛金牌、亚运会金牌、羽联总决赛金牌、苏迪曼杯金牌、尤伯杯金牌……加上此次的奥运金牌,“凡晨”组合终于实现了女双“大满贯”。

陈清晨夺冠的那天,她的家乡兴宁市福兴街道秀塘围老屋前,近200名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村民也兴奋地大叫,摇晃着为陈清晨、贾一凡加油的旗帜,而后烟花、鞭炮声在秀塘围前响起,是亲朋好友为陈清晨夺冠庆贺的喜庆之声。

在“凡晨”组合获得金牌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梅州市委、市政府,兴宁市委、市政府纷纷电贺中国体育代表团。5日晚,梅州市嘉印拾光乐园里的摩天轮亮灯并滚动播放“梅州家乡人民热烈祝贺陈清晨荣获奥运冠军”,祝贺陈清晨成功夺得巴黎奥运会羽毛球项目女子双打比赛冠军。

体系完善 体教融合培养羽球人才

“好球,漂亮!再来一次。”下午3时,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羽毛球训练馆内传来清脆的击球声音。走进体育馆内,只见各个年龄段的、来自全市各地的学生们正在进行训练。高远球、杀球、单打对抗、双打对抗……训练氛围火热。

“我们正在备战省运会,目前正在进行暑期集训,教练团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细化训练。”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主教练陈诚告诉记者。

省运会,是羽毛球专业的学生最为重视的赛事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若在省运会的羽毛球比赛中取得优异名次,不仅能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证,还有机会进入广东省队集训,成为省队队员。

作为主教练,陈诚丝毫不敢松懈。“现在是暑假,大家都保持着备战状态。一周7天,每天训练6小时,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强化技巧。”陈诚说。

青训是体育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后备力量不足,一线队想要取得好成绩就是一句空话。

去年9月,梅州启动羽毛球训练改革,取消“三集中”制,即“集中读书、集中训练、集中住宿”,采用了更受欢迎的“一集中”制(学生放学后集中训练)。“备战省运会的暑期,家长可自主选择到梅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或各县(市、区)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陈诚介绍。

相较于传统的“三集中”青训模式,“一集中”青训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体校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陈诚说,“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发掘新的训练思路,通过体教深度融合发掘、培养人才,为梅州羽毛球取得新成绩打好基础。”

青训体系的改革,也进一步促使梅州将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所有学生的青少年赛事进行整合。

8月8日,梅县区文体中心热闹非凡,后场球、吊球、扣杀精彩上演,运动员斗志昂扬、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将各路球技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不时赢得场边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今天是选拔梅县区各俱乐部送上来的运动员参加市运会,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家长对孩子打羽毛球支持度比较高,这项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对抗性较其他项目比较低一些,不容易受伤,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肢体协调度。”梅州市羽毛球协会秘书长李胜说,因此在梅城,羽毛球培训班广受欢迎。

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的青训体系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在梅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下称“梅师附小”)训练馆,架拍、高远球、杀球、米字步、放网……每个动作反复练习,一颗颗汗珠滑落脸庞,见证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一旁一块块悬挂在墙壁上的断了线的羽毛球拍,支撑着他们的羽毛球梦。

梅师附小是广东省老牌羽毛球强校。30年间,这所学校从只有16名集训队员,发展到拥有几千名学员;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发展成为国家青少年体育(羽毛球)俱乐部、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羽毛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家级羽毛球学校。其输送省级以上运动员80多人,曾经培养过陈其遒、吕聪敏、吴溦、蒋睿等羽毛球健将。

“如今,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梅师附小校长伍小军说,“学生群体基数庞大,让体育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此基础上,也一定会涌现更多竞技体育的好苗子。”

氛围浓厚 业余赛事聚人气

1月27日上午,梅江区江南街道举行2024年“邻里邻舍杯”羽毛球赛,144名业余羽毛球爱好者齐聚一堂,充分展现高超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赛场上,各队队员精神饱满、身手敏捷、配合默契,时而网前截击,时而大力扣杀,时而快速进攻,时而巧妙防守,上演了一幕幕高手过招的场景。比分在挥拍中你追我赶,杀球声、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本次羽毛球赛历时2天,分为混双和男双项目,采用三场二胜制。“下班后打球吗?”“周末约一场?”“有个比赛,一起参加?”在梅州,除了足球外,羽毛球也深受群众的喜爱,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上至退休职工,拿上一副球拍,约上三五好友,随时随地都可以打上几局。

“我们每周会组织3次羽毛球活动,订好场地、买好球,一打就是两小时,大家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羽毛球爱好者吴俊武表示。

梅州羽毛球运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人数近万人(含学生),羽毛球运动场馆达到200多个,与羽毛球运动设备器材相关的商店500多个,形成消费产业链总值达到3亿元以上。

梅州羽毛球爱好者不仅喜欢打,对技术也有一定的追求。8月初,梅州首次羽毛球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在五华顺利完成。据悉,此次羽毛球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吸引了20多名羽毛球爱好者参与,以青少年为主,大家怀着对羽毛球运动的热爱和对自身水平提升的期待齐聚一堂。考评组严格按照中国羽毛球协会关于羽毛球运动员等级评定的标准,对羽毛球爱好者的各项技能进行了细致的测试考核,通过考核后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

“这次等级评定为梅州的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水平衡量标准,更明确了成长方向和目标,为梅州羽毛球运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奠定了基础,推动提升梅州羽毛球运动的整体水平。”李胜说。

去年8月19日至20日,由梅州市体育局指导,梅州市羽协携手梅县区羽协举办的2023年粤东地区“体育+旅游”羽毛球交流赛在梅城圆满收拍。

交流赛参赛队伍共有来自粤东地区的6支市级羽毛球协会代表队,参赛运动员将近300人,设团体比赛项目。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比赛结果全部揭晓,梅州市羽毛球协会代表队、揭阳市羽毛球运动协会代表队、潮州市羽毛球协会代表队、河源市羽毛球协会代表队、汕尾市羽毛球协会代表队、汕头市羽毛球运动协会代表队分别获得团体赛第一至六名。

“本次比赛除了活跃梅州羽毛球运动外,也构建了对外交流的新平台,使粤东地区其他城市的羽毛球运动爱好者对梅州的体育、文化、旅游有了进一步了解,助力全市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李胜说,举办赛事旨在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要求,结合梅州市大力发展文旅体产业的新思路,加深粤东地区各地文化旅游体育的交流和沟通,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他山之石

浙江温岭:

打好“融合牌”

推动新型少体校改革

当前,梅州的羽毛球青训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体教如何进一步融合,成了教练们思考的问题。浙江温岭的少体校改革,为梅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以排球特色见长的新河中学正是该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点学校。建立以温岭市少体校为龙头,以阳光体育特色学校为基础,各传统体育网点学校为重点,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体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这是温岭在推动体教融合工作之初就定下的总框架。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温岭以此框架为基础,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出了一套体教融合的“温岭模式”。

据了解,在体教融合的体系框架中,浙江温岭市少体校打破了传统体校的“三集中”模式,仅保留了田径、游泳、拳击三项,排球、跆拳道、皮划艇、举重等其余项目则合理布局在全市28所网点学校。

不过体校外参训的学生也并非“散养”,而是根据《业训网点运动队考核制度》加以严格规范,并形成各个项目队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体校校务委员也会聘任相关教练为各网点学校的项目主教练,既提高该校竞技体育水平,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建立健全“学训一条龙”的模式,为受训学生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为学校招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校有了一张响亮的体育名片。

为促动当地竞技体育训练与学生文化教育能够更有机更灵活地融合,近年来,温岭市积极推广“一校一项目”,不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引进了体育项目,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文化。如箬横中学把跆拳道经过演变,自创了跆拳道操,在全校师生中推广。每周还开设一节跆拳道选修活动课,让跆拳道运动风靡该校的同时,也为这项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

优秀的运动成绩打响了学校的体育品牌,在扩大招生影响面的同时,也让学生今后多了一份选择。目前温岭少体校已输送了40余人在省队集训,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通过体育特招的方式进入例如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在学成之后,以教师、教练的身份继续为温岭体育事业出力,建立起温岭体育人才输送良性循环的路径。

浙江温岭的体教融合尝试,为温岭当地的体育事业带来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温岭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也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台州乃至全省各地共同深入探讨体教融合发展策略,汲取众家之长,为全面提升全省竞技体育水平贡献一份温岭经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