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人物王昶的诫子书:魏末晋初士人混官场的理论与实践

郑彦智 合作伙伴 2024-09-25 8 0

衣赐履说哈,今儿个要说的这王昶,那妥妥是魏国的臣子,我特意拿到晋朝来讲讲。老王家虽说世代当官,但就等到王昶这儿,才琢磨出当官的门道儿来。他跟他那几个儿子,在魏末晋初那官运可顺溜了,还惠及后代子孙。王昶虽说在晋朝建立前就没了,但他是在司马懿那时候发迹的,在司马昭那时候受重用,他那当官的门道儿,要说起来,与其说是给魏国当官,还不如说是晋朝那些士大夫走官场成功的一条路子呢。

王昶呀,是太原晋阳那儿的人。王昶在很年轻的时候呢,就跟同郡的老乡王凌都挺有名气的(那可是淮南三叛里第一叛的魏朝司空王凌)。王凌岁数比王昶大,王昶就把他当哥哥看待。

嘿,咱说说啊,那太原王氏分成两拨呢,一拨是祁县王氏,王凌还有那超有名的叔父王允,都从这拨来的;另一拨是晋阳王氏,在魏晋那时候可牛啦,王昶就出自这拨。这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史料里可没个准儿考证。

嘿,那魏文帝曹丕在东宫的时候呀,王昶是太子文学,接着又转成中庶子啦。等曹丕当了皇帝,王昶就做了散骑侍郎、洛阳典农哟。那会儿呀,洛阳周边那树可多啦,王昶就砍树开荒,还劝老百姓种地,开垦出老大一片农田呢。后来呀,又升成兖州刺史啦。等到明帝曹叡即位后,还给他加了个扬烈将军的名号,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呢。

王昶呢,虽说在外当官,但心里老惦记着朝廷那些事儿,成天琢磨治国理政的大问题。他觉着咱魏朝呀,老多秦、汉那不好的地方,法条又苛刻又细碎,执法还特别严酷,要是不搞大改革,想大兴教化、实现复兴,根本不可能。然后呢,就给家里写了二十多篇政论,还写了十多篇兵书,在青龙那几年(公元 233 年到公元 237 年)给上报朝廷啦。

王昶那些个政论和兵书呀,估计起作用啦。公元 236 年呢,也就是青龙四年,魏明帝曹叡下诏书要选有真本事、还有报国心的人才,不管啥年龄、啥出身,朝廷里卿、校这些大官,都得举荐一个人。

那时候啊,太尉司马懿推荐了王昶呢。

嘿,衣赐履讲啦,最迟在那时候,王昶就跟司马家搭上关系啦。

那正始那阵子(大概 240 年到 249 年这段时间)呀,王昶升成征南将军啦,还拿着符节呢,管着荆州、豫州那些军事事儿。王昶觉得呢:

咱这国家虽说有常备军队呢,但也不能保证就老能打胜仗呀;那地面上的险要地势是固定不变的,可防御的法子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变呀。现在军队都屯在宛县(河南省南阳市),离襄阳(湖北省襄樊市)三百来里远呢,而且各军还分散着屯呢,战船就停在宣池那儿,要是有啥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去救援呀。

所以嘞,王昶就递了个奏折,提议把军队的司令部搬到新野去(河南省的新野县哈),在荆州和豫州那儿操练水军,还得广开农田,多储备粮食。

嘿,你听着哈:那正始年间呢,魏国的大将军曹爽在那儿掌权呢。关于对王昶的任命呀,那估计是司马懿的主意呗。

嘿,《三国志·王昶传》里说王昶是征南将军,还管着荆、豫那些事儿呢。可《通鉴》里讲王昶是征东将军,还都督扬、豫的事儿呢。征东将军咋能去都督豫州的事儿呀,真不知道司马光老爷子凭啥让王昶当征东将军哟。

嘿,公元 249 年的时候呀,司马懿搞了个高平陵事变,把曹爽那帮人给咔嚓喽!

嘿,公元 250 年的时候呀,有个叫王昶的人上奏说呢。

孙权没准儿得了老年痴呆啦,东吴那些重臣良将,该诛杀的诛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他儿子们为争太子位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咱正好能收拾收拾吴国和蜀国呢。

嘿,那魏帝曹芳就下令啦,让新城太守州泰、荆州刺史王基还有王昶好几路一块儿往前冲,去攻打吴国哟。王昶把东吴的大将施绩(朱绩)给打败啦,还斩了将领钟离茂、许旻呢。王基、州泰也都立了功。曹芳就把王昶升成征南大将军啦,跟那啥仪同三司差不多,还进封他做京陵侯喽。

嘿,公元 255 年的时候呀,毌丘俭、文钦造反啦(这是淮南三叛里的第二叛),王昶带兵去抵挡可立了功呢,就升成骠骑将军啦。到了公元 257 年,诸葛诞又造反(这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王昶拦住了东吴对诸葛诞的救援也有功,多给他加了千户封地,加上之前的,总共四千七百户地呢,他又升成司空啦,还是拿着符节、都督老样子。

嘿,公元 259 年的时候呀,王昶死啦,他的谥号是穆侯呢,然后他儿子王浑就接着继承爵位啦。

衣赐履讲:那王昶都当上魏国的司空啦,那可是位列三公的大官,还封了四千七百户呢,那可算是实现他的人生大目标啦。不过呢,王昶不光自己当官顺风顺水的,他儿子和侄子们在官场上那也挺厉害哟。子侄辈这么有出息,估计离不开王昶的念叨教导,特别是呢,咱这回重点要说的,王昶写的那封诫子书,那才是老王家当官的门道儿的精髓呢。

我觉着哈,那王昶的诫子书呀,说不定对现在的有志青年也有点用处呢。

《三国志·王昶传》说呀,王昶给老哥的俩儿子和自己的俩儿子取名字,那都是按照谦虚朴实的原则来的。他俩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俩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嘿、沉、闷、幽;在安静处、在道上、玄乎、道冲,道家那神秘兮兮的感觉就来了。

大概在奏报政论和兵书那时候呀,王昶写了封诫子信,讲的大概意思就是:

嘿,咱当子女的呀,最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三条:得有本事,得守规矩,得给咱爹妈争脸(把自己整得棒棒的,让爹妈脸上有光)。这事儿大伙都晓得,可咋还有人把家败咯,人也毁咯,掉进那倒霉祸窝里去呢?那不就是因为他们家那老传统不正经,没走正路呗!

孝顺仁义,那可是各种行为里最重要的哟!照着这个标准去做事,才会有立身的根本呢。孝顺,族里人就对他信任;仁义,乡邻们就会敬重他,这就叫啥来着,哦对,是“内在做好了名声在外就显扬”。人要是不注重自身品行的修炼,光知道舍本求末,要么就掉进浮华那坑里,要么就跟那帮不靠谱的人搅和一块儿。浮华让人觉着虚假,跟朋党混一块儿没准还能惹祸呢。这两点多明显呐,可咋还有那么多人往里钻呢?还不是被一时的名声和眼前的好处给迷糊住喽!

嘿,咱说啊,那富贵和名声,谁不想有呢!可真正的正人君子呀,碰到名利的诱惑,就能做到不被腐蚀,啥都不沾。为啥呢?因为他们晓得,这名利呀,可不是正道得来的。人最大的祸事,就是光知道往前冲不知道往后退,光知道想要还不知足,所以才会被名利给累着,到最后后悔都来不及。老话说得好,要是不知足,那就啥都得不到想要的。要是一个人不知足,那肯定啥都捞不着。所以说呀,知足了,那才是真正的知足嘞(知足常乐嘛)!

衣赐履讲:知道满足的那种满足那才是常常能满足的哟。这话呀,水平杠杠的!确实能当成每个人自我衡量的标准呢。

瞅瞅从古到今那些成与败,就能估摸出未来是吉是凶。从来就没见过那种拼命追名逐利、贪心不足的家伙,能保住家族、一直享清福的,把自己毁了家也败了的例子多了去啦!

我盼着你们哥儿几个呀,能好好做人做事,遵循儒家那套教导,照着道家的说法去做,这才用“玄默冲虚”的意思给你们起名字呢,就是想让你们能照着名字的意思来,可别乱来。古代那些器皿上有铭文,几案和拐杖上有告诫的话,不就是为了让人随时能瞅见,好提醒着约束自己的言行嘛。更何况我用做人修身的道理给你们起名字,你们咋能没啥戒惧的呀!

衣赐履讲:这儿的道家呀,那得是老、庄喽,瞅这样子,不光嵇康、阮籍那帮人迷老、庄,王昶这种儒学大族出身的家伙,也读老、庄呢。“遵儒教,行道家话”估计就是说,立身处世呢,就遵儒教那一套;要避祸呢,就照着道家那说法来。

嘿,还有啊,那个成语“顾名思义”呢,就是从这儿来的。

嘿,你们可得记着哟,啥东西成长得快呢,那消亡得也快;成长得慢呢,反倒能结出好果子。就像那清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蔫巴凋零啦;可那松柏呢,绿油油的,就算到了隆冬时候,也不会衰败。所以说呀,真正的君子可不图速成,反倒看重大器晚成哩。

嘿,人呐,只要有点儿成绩,那可很少有不自吹自擂的哟;学了点儿本事,那更是很少有不骄傲自满的。自吹自擂就会到处显摆,抢别人的风头,把别人的优点都给盖住啦;骄傲自满呢,就瞧不起别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儿。你要是得罪了别人,别人肯定也会收拾你;你要是欺负别人,别人也会报复你。因为这种事儿招来祸患的,史书上那多了去啦。所以说呀,君子不自夸,可不是为了装谦让,而是不想处处都把别人给压下去。能屈能伸,能让能得,能示弱才是真厉害,能做到这些,那肯定就能成功啦。

衣赐履说:能把屈当作伸,把让当作得,把弱当作强,那可就差不多都能成事儿啦。这妥妥是道家那精神。咱得知道,道家可不单单是只隐忍退让呀,真正的道家精神,那是退中求进的,是一门斗争的学问呢。所以啊,嵇康阮籍这类人,主要钻研的大概是庄子,而王昶那帮家伙呢,就以老子当老师。

诋毁和夸赞呀,那可是爱和恨的源头,也是福祸的关键呢,所以圣人对待这事儿可老谨慎啦。

嘿,那会儿呢,伏波将军马援跟他侄子讲,听到别人说不好的话,就得跟听到自己爹娘的名儿似的,耳朵听见了就行,可别到处乱说呀!

嘿,这话可说到正地方啦!

要是有人说你坏话,你可得自己琢磨琢磨。要是你真干不对事儿了,那人家说的没准就对;要是你压根没毛病,那人家诋毁就是瞎扯。人家批评对了,就别埋怨;人家批评不对,对你能咋地呀?你犯得着跟人家较劲不?再说了,听人家诋毁把自己气个够呛,然后也回嘴骂人家,那人家不得更使劲儿诋毁你呀,还不如闭上嘴,接着好好修身养性呢。要是对方老爱搬弄是非,或者特别凶狠歹毒,那就得离他远远的,干啥非得跟这样的人当面对着干呀,没准能招来大祸呢!

那虚伪的家伙呀,要么说话跟那正道不沾边,要么就光说不练假把式,他们那肤浅劲儿可太好认啦。可好多人就被他们给糊弄住啦,还都懒得认真去分辨他们那些个言行呢。

嘿,就说这近代以来呀,有那么俩家伙,一个是济阴的魏讽,还有个山阳的曹伟,他俩都邪乎着呢,就因为那邪门歪道的事儿给毁啦,还把当时的人都给迷惑住啦,他俩心里面净是些狡诈虚伪的事儿,专门蛊惑年轻人。后来虽然都被处死啦,但被他们祸害的人可不少哇,能不小心点儿嘛!

衣赐履讲哦:关于那个曹伟呀,史书写得不太详细呢。魏讽那案子之前咱说过啦,我个人觉着吧,那可不算是谋反,就是以魏讽为首的一帮年轻人,用某种“政治沙龙”的形式谈论政治,可能不小心触碰到敏感地带了,还存在结党营私的嫌疑,所以就被定性成谋反啦(可以瞅瞅我那篇《曹操封王之路(下):把忠于大汉朝的那群人连根儿拔咯》)。王昶在告诫他的子弟们,没事别瞎议论,别搞那些拉帮结派的事儿——或者说,至少别让人觉着在搞拉帮结派。

嘿,那啥隐逸之士呀,像伯夷、叔齐之类的,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肯当官儿;还有个叫介子推的,宁愿被烧死在绵山也不出来做事。这种人呢,对社会风气也许有点激励作用,不过呢,我可不希望你们学他们那样。咱老王家呀,祖祖辈辈都当官儿,靠着仁义做事,以谨慎出名儿。在家里呢,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外边呢,跟那些好老师、好朋友学习。我跟好多人打过交道,他们虽说各不一样,但我总能从他们身上学点啥。

颍川那地儿有个郭奕,可机灵聪明啦,不过他这人呐,心胸不太宽,老把自己当回事儿。他喜欢的人,就看得跟山似的重;不喜欢的,就跟草似的不当回事儿。我了解他,所以跟他挺亲近,可我可不希望你们也跟他似的这么为人处世。

嘿,那北海有个叫徐幹的人呐,他可不图啥名誉,也不稀罕不正当的好处,就那么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一心追寻那大道理呢。他要是发表意见,准得借古人的嘴说出来,才不瞎评论当下这事儿对不对错不错的。我对他可敬重啦,希望你们都能学学他呀。

东平那地儿有个叫刘祯的,学问大本事高,特实在还特守规矩,心里头可有大志向啦。可他这人吧,性子挺随性的,不太咋约束自己,这性格呢,有好有不好。我挺稀罕他,也挺瞧得起他,但可不希望你们去学他那样儿。

乐安那地方有个人叫任嘏,这人可老实啦,讲道义,脑子灵,对人挺宽厚,老谦恭着,甘愿在底下待着,看着胆小其实内心可刚强啦,在朝廷当官那是公事儿放第一,自己都不顾呢。我可喜欢亲近他善待他,你们都得拿他当个榜样呀。

衣赐履讲哦,郭奕是郭嘉的儿子;任嘏当过曹植手下人,还在曹操的相国府干过活儿;刘祯和徐幹都是建安七子,都是曹丕的铁哥们。王昶给曹丕当过太子文学,跟这些人关系可铁啦。王昶说呀,徐幹和任嘏能学,郭奕和刘桢呢,就不能学。究其原因呢,徐、任这俩人,性格谦逊平和,不管别人的是非,不容易惹祸;可郭、刘这俩,性格都写脸上,说话做事没个顾忌,那可是在官场混的大忌哟!

要是你们能展开联想,由此及彼,那往后做人做事,就能得到启发啦。用钱呢,先顾着自家人再顾自己;施舍呀,得留意帮那些急需的人;在乡里走动就问候老人家,在朝堂上就多向老干部学习请教;议论事儿别贬低别人;当官就得尽忠尽义;选人就得找实在厚道的;过日子不能骄奢浪荡;穷了可别自怨自艾;该进该退得合时宜;做事得反复琢磨后再行动。要是你们都能这样,我还有啥可担心的呀!

衣赐履讲哈,说实话,这篇诫子书写得老好了,咋为人处事呀,该坚持啥、注意啥、学啥、摒弃啥,都特有道理,照着王昶那教诲去做,那应该没啥大错儿。

不过呢,要是都能那样,就能在官场上横着走啦?

嘿,那可没准儿着呢!

我觉着哈,就光想着自保躲祸,这么干差不多就行啦。可要是想成就大的政治理想,那还得弄明白诫子书没说的那些事儿,就只能是王昶跟他子侄当面讲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呗。

这些心里话呀,王昶肯定不会写出来,可咱能参考参考王昶还有他子侄们咋弄的。

嘿,那啥时候呀,司马懿把曹爽给咔嚓喽,然后就主持朝政啦,他奏请魏帝曹芳,还下诏书问大臣们朝政咋样呢。王昶就上书啦,提了五条建议。

嘿,第一呢,就得推崇那正经道儿,激励学业,别整那些花哨事儿,让那些王公大臣的子弟都去太学念书。第二,弄个考试制度,这考试就是个准儿。没啥标准光凭主观评判对错,没个升迁罢黜的考核光说干部能力素质,都不对劲儿。第三,把官吏任职时间拉长点儿,有政绩的就能在当地升升级、赏个爵位。第四,限制官员的俸禄,好好搞廉耻教育,得让他们别跟老百姓抢好处。第五,别奢侈浪费,得崇尚节俭。

朝廷下旨啦,对那王昶给夸赞表扬了哟,还让他去管着百官考核的事儿呢。王昶觉着哇。

嘿,那尧啊舜的时候呢,虽说有官员升降的规定,可考核官员的法子压根儿就没传下来。周朝弄了个冢宰(太宰)的职位,根据官员的政绩赏罚来着,可也没啥标准。从这方面说呀,那圣主就得明白咋用贤的道儿,干部的升迁任免,就该交给那贤达的朝廷里的大佬(达官的头儿),让他来统管就行啦,就这么回事儿呗。

嘿,我说呀,那王昶啊,真不是个玩意儿!翻手覆手的,简直就是官场老油条。就说这事儿吧,司马懿刚把曹爽那帮人给收拾了,像何晏、邓飏、毕轨、李胜这些都被司马懿当浮华之徒给灭了,王昶这家伙可机灵啦,立马就说要抑制浮华,给司马懿杀人找舆论支持呢。还有啊,王昶说要考核干部,等朝廷让他具体负责,他又说不会,还说啥周朝都是太宰管干部,咱大魏朝现成有个高人能当太宰,谁呀?司马懿呗!

哈哈哈哈!

嘿,表面上王昶净说些大道理,实际上呀,那就是使劲拍司马懿的马屁,向司马懿表忠心呢,王昶都把那大道跟马屁给完美结合到一块儿啦。西晋刚那会儿,朝廷里有一帮这样的厉害人呢,像太保王祥、太傅郑冲、太保何曾、太尉荀顗啥的,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呢,往后咱得挑挑拣拣地介绍介绍,瞅瞅西晋初年那官场的风气是啥样的。

王昶把司马懿拍得可顺溜啦,给老王家在司马家当家那时候呀,大大地往前迈了坚实的一步,奠定了好基础呢。

或许有的读者觉着我对王昶那解读有点不太对劲,觉得我像是故意贬低他似的。嘿,咱瞧瞧王昶的儿子们、侄子们都啥样儿,瞅瞅他们到底有没有按照诫子书那教导去实现人生的飞跃呗。

《三国志·王昶传》还有裴松之的注释里讲了,王昶有俩侄子,一个叫王默,一个叫王沈;他儿子呢,除了王浑、王深,还有个王湛。

这这哥儿五个呀,在官场上都挺顺溜的,混得最厉害的,是侄子王沉还有儿子王浑呢。

嘿,公元 275 年那会儿呀,晋武帝司马炎把那十二个对晋朝功劳大大的臣子的姓名,给刻在宗庙里面让人家供着祭祀呢。其中有个已故的骠骑将军王沉,他呀是王昶的侄子。这哥们儿到底立了啥大功呀?咱之前说过,不晓得大伙还记不记得喽。

嘿,公元 260 年五月七号呐,那魏帝曹髦被司马昭给欺负得不行啦,就想跟司马昭拼命,找了仨姓王的商量这事,这仨人呢,一个是尚书王经,一个是散骑常侍王业,还有一个就是侍中王沈。曹髦说完这事儿,就跑去跟郭太后汇报,结果王沈和王业嗖一下就跑了,赶紧跑去报告司马昭啦。后来呀,司马昭的手下就直接把曹髦给捅死咯。

嘿,王沈这功劳可不小哇!

嘿,不过呢,王沈啊,你被王昶教导那么久,诫子书说不定都能倒背如流啦,你就是那个“顾名思义”的王沈呀,可你居然出卖皇上,你那“义”跑哪儿去啦?

嘿,那没去告密的王经呀,就跟那诫子书里说的一样,追求高洁,守正道呢!可结果呢,王经反倒被司马昭给灭了族啦!

嘿,再瞅瞅那王昶的儿子王浑呀,就因为平定东吴立了功,做到晋朝的司徒,还管着尚书那些事儿,位列三公呢。可实际上平吴功劳最大的是那平东将军王濬。王浑那家伙一点儿都不谦虚退让,为了争功,使劲儿打压陷害王濬,把好多朝臣都对他刮目相看啦。多亏司马炎是个老好人,没把王濬给收拾了。王浑咋能那么胆大包天、不顾脸皮地陷害王濬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儿子王济娶了司马昭的女儿常山公主,他是司马家的亲戚呗。

这么说呢,咱基本上就能确定啦,那王昶的诫子书呀,那主要就是给别人瞅的,压根儿不是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就是在那帮士人中挣个名声,让大家伙都晓得,咱老王家那可是追求大道理的,跟人相处和善的,待人谦恭有礼的,嘿嘿。

给《三国志》做注释的那个裴松之呀,对王昶那可是有意见呢。裴老头儿说:

嘿,你王昶不是老教育孩子们别讲别人坏话嘛,那你咋还拿郭奕、刘祯说事呢!他俩都已经不在啦,是好是坏自有公断。你既然当他们是朋友,咋能诋毁人家呀,而且你还白纸黑字写下来,要留到后世,你这么背弃老交情,把人家以前那点不好的事儿宣扬给人家子孙,可真不太地道哟!

嘿,有意思嘞,王昶那儿子们里呀,有个叫王湛的,字儿叫处冲,史书上都说他“最有德行和声誉”呢,可就只做到了汝南太守这官儿。瞅瞅,那诫子书写得好的,当官儿就相对没啥大出息啦,哈哈。

嘿,就这么个事儿呗,也就是想着修身养性,那《诫子书》呢,算是挺好的个指南啦;不过对于那些志向远大的人来讲,《诫子书》到底有没有用,或者说用处有多大,那得他们自己去感受体会喽。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