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女团中国队闪耀巴黎,“春秋神箭手”孔子了解下

李正元 行业动态 2024-09-21 12 0

法国时间2024年7月28日,巴黎奥运会射箭女子团体金牌决赛中,由安琦轩、杨晓蕾和李佳蔓组成的中国队负于韩国队,获得亚军。射箭早在1900年巴黎奥运会就被列为竞赛项目,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1908年伦敦奥运会和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均设有射箭比赛。随后,射箭暂时告别奥运会长达52年。直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射箭重新成为比赛项目,并一直保持至今。巴黎奥运会射箭项目共设有5枚金牌,分别是男、女团体及男、女个人和混合团体。射箭是一门古老的运动,历史上,射箭是狩猎和战争的手段。已知有关射箭的最早证据来自于南非的锡布杜洞穴,那里发现了大约64000年前的箭头。有记载的射箭比赛,则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周朝。说到古代中国的射箭,不得不提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但绝非文弱书生。其实,他精通射箭和驾驭马车,在山林间驰骋,箭无虚发;策马疾驰,与风共舞。《礼记》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意思是孔子射箭吸引了国都曲阜的人们争相观看,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孔子更是把射艺和射礼发扬光大,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孔子是个神箭手据《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我们常说“七尺男儿”,虽然古代人的身高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但至少在当时,孔子的身高远超普通人。众所周知,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之人。孔子传授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可见他的教学内容就包括射艺。这一技艺,还被孔子运用到仲裁中去。子曰:“君子之争,必也射乎。”孔子认为,君子之间产生争执时,应靠射箭来定输赢。比起当下人惯用的“石头剪子布”,这确实更有技术含量,也更英姿飒爽。文章开头提到的“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是孔子展示射艺的具体记载。按孔子所处阶层来看,当时所举行的射礼是“乡射礼”的可能性较大。“盖观者如堵墙”,足以证明观看人数之多。一方面,在当时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可能射礼很久没有举行,百姓具有较浓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因为孔子的名望和射技,吸引了众多的百姓。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之间,就有一个很有趣的射箭小故事。据说子路也是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而且是个神射手。但他拜孔子为师后,孔子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练习射箭。这让子路很不服气,心想:我已经是神射手了,为什么还要再练射箭?但当孔子给他做了示范后,子路就彻底服了:只见孔子双腿一前一后站定,上箭拉弦,弓如满月,全身一动不动地伫立在那里。一刻、二刻、三刻过去了,孔子依然纹丝未动,他那撑弓的左臂竟如车前轼木,扳也扳不动。子路顿觉惭愧,想不到,老师的力气竟然比自己还大,他不禁叹道:“不料夫子力大非凡,文武卓绝!”孔子更懂得文体结合,把锻炼体能与精神修养联系在一起。周朝射礼最大的特点,在于统治阶级对群臣和诸侯的控制性。而随着孔子将射礼进行整理继承和发展,射礼原本的控制性终于淡化,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开展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孔子所谈有关射艺的言论,成为后世的标尺,有些至今仍具参考价值。比如“揖让而升,下而饮”,与现代体育竞赛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相契合。“弋不射宿”是指不能射击夜晚在树上休息的鸟,体现出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仁”和“德”两个层面的品德要求,也有利于促进练习者的品行发展。学者彭林教授指出,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古希腊的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儒家特别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精神与体魄都是由人自己主宰的,人类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体魄和技能才有价值。儒家铸剑为犁,在保留田猎之射的形式的同时,“饰之以礼乐”,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纷繁复杂的射礼要弄清孔子为何擅长射箭,得从历史说起。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射礼,其中的“三地射”与周朝的“三番射”不谋而合。孟子云:“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日庠。”这里的“序”最初就是一种专门教授射箭的场所。周朝时,礼制已经相当完善。《周礼》中所记丧葬、朝觐、巡狩、封国、祭祀等国家大典,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相关的礼制器具也有一定规范。具体到射礼,可分为“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四种。“大射礼”是举行祭祀和选拔人才时进行的活动。诸侯要参加射礼选拔,射中了则授其封土,射不中则剥其诸侯之位。由此,周朝产生了“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的习俗,足见当时社会对射箭的重视程度。“宾射,诸侯来朝,天子入而与之射也,或诸侯相朝而与之射也”,这说明“宾射礼”是诸侯向周天子朝见或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所行的接待宾客礼仪。“燕礼”是天子与大臣之间进行感情联络的一种饮酒聚会,君臣见面行“燕礼”之后进行的射箭娱乐活动就是“燕射礼”。“乡射礼”是每年春秋举行的且须有乡大夫在场的一种非祭祀性质的射礼,是一种集宴请交际、人才选拔和民众教化的地方性集会。周朝的这四种射礼,除了对参加人员的阶层有要求外,在举行过程中也有着繁杂的等级差别。比如,在射箭要按照一定的节奏行射,古称“射节”,按阶级不同,射节亦有不同。《礼记》中记载:“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繁》为节。”而且,还有“天子之节九节,诸侯之节七节,卿大夫、士五节”的区别。此外,在箭靶使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天子大射须“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即使用画有虎、熊、豹的皮革来制作箭靶,“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周射礼除了“明君臣之义”和“明君臣之序”外,还有“观德行”以及乡饮酒礼环节。乡饮酒礼主要用来辨别年龄、辈分,在分清了辈分的高低和年龄大小之后,再通过射礼中的行射动作和节奏是否合乎礼节的表现,来观察射礼参与者的品德是否合乎礼制。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开始礼崩乐坏。但是,孔子生活的鲁国“礼”之遗风甚是浓厚,这致使孔子在年幼时就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为其以后对周射礼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射箭也分“文”“武”孔子之后,射艺有了进一步发展。按射箭的形式不同,可分为“文射”和“武射”。“文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儒士之射,主张慢、稳、准。“慢”是指按行射动作步骤进行,各动作之间稍作暂留;“稳”是指身体姿态和握弓手要稳;“准”则是以最基本的射准为主要目标。文射动作稍慢,主要是为了突出射箭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内志正,外体直,然后可以言中”的理念。即首先要调整自我的精神状态,内心要秉持对仁、礼、德等美好品行向往和诉求,然后调整身体姿态才可以射箭。“武射”则继承了古代的军旅之射,主张快、准、强。“快”是指射箭频率快,射箭动作干脆利落;“准”是指射箭的准度要高;“强”是指射手的力量要强,弓的磅数要高。此外还有对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射之法”的整理和传习。总体来说,武射主要是以高超的射箭技术为主要目标,而文射则是技艺与精神的统一。中国传统射艺还扩展到了海外。韩国弓道源自中国的“乡射礼”,从文字内容看,很明显是出自中国的《礼记》《论语》等古代典籍。到现在,朝鲜弓和弓术也是世界上两大传统弓道之一。首尔城北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贞陵公园,其中的白云亭是朝鲜历代举行乡射礼的地方,也是韩国如今弓道协会的本部。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声势浩大的射礼活动,吸引各地的人前来参加。《礼记·射义》传入日本,成就了日本弓道。日本现代的弓道仍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奉为国之经典。当代日本的弓道,更具备了一些具备祈福性质和礼仪性质的运动,在日本的新年或者节日里,在神社举行射礼与拉弓仪式以祈求富贵平安,成为日本至今延续的礼仪活动。孔子射艺的发展虽然历经了上千年时间,但是时至今日,受于近代传统弓的没落和文化更迭的影响,又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在全国,众多射艺爱好者逐渐结合时代特点,实现孔子射艺形式的创造性发展。一是通过对古代射礼和军礼的整理,编排射礼节目展演促进大众对射礼的认知,如西南大学创编的《文射礼》、曲阜师范大学创编的《振旅礼》等。二是将射礼改编为课程,在进行射箭技法的教学中融入“礼”的概念。三是通过射箭比赛的形式来增进射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促进传承和发展。今天的传统射艺形式在与时俱进。研究者通过对古代乡射礼的整理,去除其冗杂的步骤,保留其形态来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并以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其发展和传播。具体来说,将乡射礼归纳为了“持弓礼、前进、取箭、搭箭、摸羽、入苦、审靶、勾弦、举弓、引弓、瞄靶、撒放、释弓礼”十三个简单的步骤,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之上,弘扬“射以观德”的文化核心。此外,还有对射艺比赛队伍进行五射之法的整理教学,实现“文射”和“武射”的共同发展。另外,弓箭制作技艺也在紧跟现代材料发展前沿,以保留弓箭形制、降低制造成本的原则,将现代材料运用于传统弓箭的制作,促进传统弓箭的发展。(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九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