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陈梦自述夺冠艰辛,腰伤开会申请站着,却被大批人围攻卖惨

徐姿妤 合作伙伴 2024-09-18 7 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体育明星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近日,乒乓球世界冠军陈梦接受山东电视台专访时的一番话,再次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刚刚在巴黎奥运会上卫冕成功的女单冠军,本想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却不料引发了网络上的一场口水战。

事情要从陈梦的这次回乡说起。2024年8月,在巴黎奥运会结束后不久,陈梦回到了家乡山东。作为新科奥运冠军,她自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接受山东电视台专访时,陈梦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夺冠路上的种种困难。

"说实话,这一路真的不容易。"陈梦在镜头前坦言,"有段时间因为腰伤,我甚至不能久坐。开会的时候,我都要申请站着。"这番话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一个运动员因伤痛连坐都坐不了,却依然坚持训练、比赛,最终站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这种毅力和决心,确实令人敬佩。

陈梦的这段话很快就登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在获得大多数网友同情和支持的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和不满的声音。

有人说"没有讽刺的意思,但是伤病很多运动员都有,不用特意说吧。不管是什么项目,能到主力,谁不是一身伤病?人家贴肌贴不还一样比赛么?"这种质疑还算是相对理性的。

更有甚者,直接用"卖惨"来形容陈梦的言论"怎么又来卖惨运动员谁没有伤病就她特殊咩?""又来了,啊对对对,全国乒只有你一个人有腰伤,不用考虑其他人,其他人没感受的。"

甚至还有一些极端的声音,怀疑陈梦是在装病。他们说"她不是还去美甲、逛街吗?怎么看不出来有腰伤呢?"

面对这些质疑,陈梦的支持者们也不甘示弱。有人反击道"说逛街,站着做,美甲的人得多恶毒。人家说的是伤痛期间特别难受,身体恢复了不能逛街、美甲吗?一个个戾气那么重,生活不美好吗?"

这波针对陈梦的网络风波,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单决赛后,就已经开始了。当时,陈梦在决赛中击败了长期排名世界第一的队友孙颖莎,夺得金牌。这个结果让一些孙颖莎的粉丝难以接受,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在网上对陈梦进行各种攻击和诽谤。

即便各地警方出手,北京公安和广州公安先后抓获了在网上侮辱陈梦的网民,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无论陈梦做什么,说什么,都会引来一波口水,都会让很多孙颖莎粉丝"破防",进而来"网暴"陈梦。

回顾陈梦的职业生涯,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成功之路确实充满了艰辛。作为1994年出生的运动员,陈梦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时已经30岁,是国乒女队年龄最大的主力队员。在这个被称为"举国体制"的中国乒乓球队中,能够在如此"高龄"还保持竞技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陈梦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多次在重大赛事中败给队友,一度被认为是"千年老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突破,最终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斩获女单金牌,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

在东京奥运会功成名就后,陈梦本可以选择退役,但她选择继续坚持。这三年来,她一直在与伤病作斗争,努力保持竞技状态。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有段时间因为腰伤甚至不能久坐,但她依然坚持训练和比赛。

2024年巴黎奥运会,陈梦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韧性。在全场观众一边倒支持对手的情况下,她顶住压力,在决赛中再次击败孙颖莎,成功卫冕。这份成就,无疑是对她多年来坚持和付出的最好回报。

在这个"饭圈"文化盛行的时代,体育比赛的胜负似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而变成了粉丝之间的对抗。一些极端粉丝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运动员身上,把对手视为"敌人",这种现象在乒乓球这项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中尤为明显。

国乒队长马龙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比赛的胜负。无论是赢是输,运动员们付出的努力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一个团队,希望球迷们能够一视同仁地支持我们每一个人。"

刘国梁作为国乒总教练,也多次公开表态要坚决与"饭圈"文化做斗争。他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优秀的运动员,而不是偶像。希望球迷们能够理性支持,不要把娱乐圈的一些不良风气带到体育界来。"

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体育管理部门、运动员、媒体以及广大球迷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回归到对技术、毅力和体育精神的欣赏上来。

对于陈梦而言,这次因分享自己的伤病经历而引发的争议,或许会让她在今后的公开言论中更加谨慎。但我们希望,这不会影响到她在赛场上的表现。真正的冠军不仅要在赛场上战胜对手,还要学会如何应对赛场外的种种挑战。

作为观众和球迷,我们更应该学会欣赏每一位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无论是陈梦、孙颖莎,还是其他的乒乓球运动员,他们都在为国家的荣誉而战,都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支持。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独立思考,不轻易被网上的言论左右。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运动员的不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陈梦的这次发言及其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当前体育界面临的一些问题。它提醒我们,在为运动员们的优秀表现喝彩的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像陈梦这样优秀的运动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