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涉过愤怒的海》三宗罪:恶、乌织、二刺螈

陈淑彦 合作伙伴 2024-09-13 19 0

《涉过愤怒的海》在经历了四年的沉淀后,于11月25日上映,首日票房即达到1亿,为冷档期注入活力,激起了电影市场的热情。

然而,这部电影的商业成功并未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相反,评价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化。有人认为,电影在刻画cosplay时存在污名化现象,加深了对coser和二次元的刻板印象。

曹保平导演在路演中澄清,电影只是通过老金的视角呈现了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并非电影的本意。他呼吁家长理解和接纳年轻人的喜好,但有些人仍然持怀疑态度,评论区充斥着质疑的声音。

电影原本意在深入挖掘家庭亲子关系,唤醒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避免过度溺爱,然而在影片上映后,观众的热议话题却与电影的核心主题毫不相干,舆论场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景象,人们的关注点严重偏移。

在当前二次元文化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的时代,影视作品如何才能将二次元元素与故事情节完美融合,保持二次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不是打着二次元的旗号,在三次元世界里胡作非为?

对于二次元粉丝的不满,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电影中的二次元文化是否过于强行融入,引发了人们的讨论。2017年的《会痛的十七岁》就将二次元元素与角色设定结合,主角徐娇作为cos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添加一些二次元元素似乎也符合情理,但是其在课堂上看漫画的学渣人设却缺乏创新。

这部国产青春片缺乏生机,剧情走向令人困惑。女主角因意外入院,出院时全班同学为了庆祝她康复,纷纷化身漫画人物,用一张大合照完美落幕,显得仓促而生硬。

虽然电影《唐人街探案3》将故事背景搬到了日本,并融入了大量的二次元和动漫元素,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二次元爱好者的认可。

影片中的角色人物直接空降进“秋叶原cos狂欢”大部队,这种粗制滥造的cos妆造和虚浮的刻板印象,反而给电影带来了反噬。

影片被诟病最多的是泛滥的青春疼痛剧情以及离谱的人物设定,相比于碰瓷二次元,影片本身的质量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电影的魅力在于利用本土性和自身喜剧元素,无需过度关注二次元的呈现,日本动漫已经说明了一切。文化本身就是最好的解释,无需主创解释,投机取巧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唐人街探案3》作为一部商业片,追求的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舒适,而非创新的艺术表达。除了多元化的展现方式,尊重二次元文化也是制作好作品的关键。

漫改剧《棋魂》改编自日本原作,本土化做得非常好,情节吸引人,中二与喜剧元素相得益彰,没有魔改,与日方合作保证剧本节奏,认真做剧,实属不易。

近年来,虽然日系作品的改编成功率并不高,但在大众对漫改剧不抱期待的时候,《棋魂》以其踏实的心态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

豆瓣评分从最初的7.3分一路上升到7.8分,最终定格在8.6分,深入人心的情感完全抓住了原漫画中二热血的内核。

而且,《棋魂》没有设定补番门槛,让观众在看进去之后就会十分上头。 去年大火的剧集《开端》中也有一个二次元浓度很高的角色: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笛,同样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开端》和《闪光少女》两部作品都成功地将二次元元素融入了剧情,展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为二次元爱好者。

虽然《开端》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二次元文化的描绘相对保守,但cosplay、漫展、游戏等内容的出现,也为ACG文化提供了展示空间,传递了一个正面的形象。

同样,《闪光少女》也是口碑之作,曾在上影节上获得五个奖项,这都得益于它精准地击中了二次元群体的喜好。

电影不仅吸引了动漫和cos爱好者,民乐和国风元素也是其一大亮点。影片展示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对二次元圈子的积极描绘,以及青春感和亚文化气息,都是国产电影中难得的亮点。

周依然在电视剧《闪光少女》中独挑大梁,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曾出演过《涉过愤怒的海》中的金丽娜。

在两部作品中,她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展现了她近年来演技的飞速提升。

在电影《涉海》的宣传期间,周依然每天都会在微博上更新“娜娜日记”,分享她对于角色和剧情的深度理解。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选择以二次元为主题,以此来吸引年轻观众,同时也为二次元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机会。

电影的创作总是需要一个角度和主题,有的电影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有的电影是为了展现当下二次元的生态。在影视剧中,传统的日漫风格的cosplay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娱乐方式,如网络游戏、剧本杀、密室逃脱等。

这些新兴的圈子都在争夺大众对动漫的注意力,而被误解和被忽视哪个更惨,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如果《涉海》是在刻意贬低二次元文化,以此来吸引观众,那么粉丝们当然有理由对此感到愤怒。

于是,粉丝们开始对《涉海》提出质疑,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

解析——《涉海》的“三宗罪”与cosplay的角色塑造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cosplay。广义上,Cosplay主要是通过服装、道具和情报,演绎神话传说、民间逸闻、节日故事、文艺作品等,并将演绎的角色和内容呈现出来。

狭义上的Cosplay是指模仿、装扮虚拟世界的角色,通过服装和道具的搭配,加上化妆造型、身体语言等,来扮演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要求忠于原著,做到形神俱似。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涉海》在cos的哪一个步骤出了问题。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二次元的戏份都是偏负面的描写呢?

关键在于,《涉海》并非一部以二次元为主题的影片,它没有承担向大众完整介绍这一文化发展的作用,观众不会通过一部不是讲二次元的剧情电影去了解当下二次元的现状。

电影的宣发也没有往二次元上面靠,片中对于二次元的态度只是将其作为道具,用来推进剧情,补充故事信息,强化人物形象。

李苗苗家庭条件优渥,反社会人格,cosplay作为他的特质需要与这一人物形象相关联,如果正面来写就表现不出人物的跋扈与漠然。

角色性格决定了角色的行为,而非行为塑造了角色性格。电影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因为时间有限,无法将所有情节、人设、场面做到完美,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电影和原著在剧情设定上有很大的区别,原著中描述了娜娜去日本留学的情节,提到了她喜欢漫画,但是没有关于cosplay的描述,也没有描述娜娜和李苗苗在日本的生活。

原著小说中,这两位年轻人的戏份较少,尤其是对于死者金丽娜的描写。而电影的重心则放在了亲情和原生家庭上,而不是原著中的“以命换命”的情节。

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娜娜的世界,找到共鸣点呢?电影通过流畅的电子乐和人物内心独白,构建了她的留学生活场景,包括铁路、街道、鲤鱼旗、动漫和女仆餐厅等,这些元素都成为了娜娜追求爱情的工具。

二次元并不是必需的选择,它只是恰好处于日本、漫迷和留学生等多个条件的交汇处。这并不是金陨石单视角下的复仇之路,所有的闪回都在告诉观众,女儿的视角同样重要。

因此,二次元成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可以提升电影的整体质量,让它更加吸引人。

在改编原著的过程中,编剧巧妙地加入了许多细节,以丰富两位主角的个性和行为逻辑,如他们在女仆餐厅的巧遇、李苗苗的疯狂、金丽娜对爱情的渴望,都是为了让观众进入一个不寻常的世界,进行一次探索。

与其说二次元是罪魁祸首,不如说他们在日本的生活本身就是无序的。娜娜背负着原生家庭的伤痛,即使换了一个环境,伤痕仍然难以愈合。

那么,为什么这对cp是乌织,这个动漫是《死神》呢?

在电影中,李苗苗和娜娜分别饰演了《死神》中的乌尔奇奥拉与井上织姬。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的感情错综复杂。

虽然电影中的角色与漫画本身的形象有些出入,但在剧情推进中,乌尔奇奥拉体会到了心的存在,形成了清晰的人物弧光,这个角色的深度也在原漫画精彩的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李苗苗则是一个纯粹的恶,更像伊藤润二笔下的偏执版“双一”,以恶作剧的方式造成无差别的伤害。在电影中,乌尔奇奥拉曾经用“太阳”来比喻井上织姬,但这层关系并未得到展现。

如果用角色的原文本来解读电影,可能会出现很多差异,这只是一种巧合,而非刻意的剧作安排。目前来看,这次选择更像是为这对cp找点镜头的私心,用爱发电一下。

部分观众认为两位明星的演绎并未完全展现出动漫角色的魅力,更像是简单的角色扮演,但李苗苗在忙碌的旅途中还特意抽出时间去参加漫展,对于二次元的热爱程度在现实中实属罕见,虽然二次元元素不够纯正,但浓度却很高。

有人借此机会煽动舆论,将小事扩大化,粉丝们对此表示不满,而普通观众则对此表示困惑,他们只知道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半张的骨面具和被压瘪的哆啦A梦气球,而不知道这些都是动漫角色的元素。

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涉过愤怒的海》在宣传中提出了“父母的爱是一场cosplay”的主题,成功地控制住了争议的升级。

这个主题不仅针对二次元群体,还具有普世性和深度,使得这个cosplay更加深入人心。虽然《涉海》遭遇了版权风险、女性主义批评、剧作逻辑混乱和营销诈骗等问题,但这并非是最大的舆论危机,因为这些指责更加严重和致命。

《涉过愤怒的海》并非一部以cosplay与二次元为主题的电影,而是以家庭关系为焦点的犯罪复仇作品。电影旨在探讨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而非将注意力放在异化的百鬼夜行或任何其他表面上的元素上。

因此,电影中的主角娜娜是否真正拥有爱,成为了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

在《涉过愤怒的海》中,主人公老金以金陨石的视角探寻女儿的秘密。那些与记忆中女儿形象大相径庭的cos照,成为了老金心中的导火索,也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台风天,老金坐在出租车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参与漫展的少男少女们,仿佛他们是一群异类。这种不寻常的景象在老金眼中是cos的常态,他正在寻找“猎物”,那个伤害他女儿的混蛋。

这出戏的氛围十分沉重,透过老金的眼睛,看到的是一群乌泱泱的百鬼夜行。没有生气,也没有欢乐,只有疯狂与偏执。

这种拍摄手法在一些观众眼中,可能是在描绘现实中二次元coser的刻板印象。由于二次元的声誉不佳,圈内的正面形象很容易被舆论损害,电影的这种做法无疑会火上浇油。

近来,我们经常看到关于民生的新闻,许多老一辈人对于cosplay持有固有的偏见,认为这是不正当的、奇装异服的行为,甚至会对coser进行公开的侮辱和诋毁。

在国内漫展风靡一时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同人展变成了cos秀,福利姬事件,cos圈被质疑为卖肉圈,以及动漫界的鄙视链等。

二次元圈子在进一步细分后,不同爱好者的争斗和不同厨子间的争吵让外人看起来觉得这个圈子很混乱。由于缺乏了解,大众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变得根深蒂固,这也与电影中的coser形象相吻合。

电影将参与漫展的人分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是充满挑衅意味、肆意狂欢的“自由”,另一边则是对金陨石追捕李苗苗无动于衷的麻木看客。

《涉海》并不是一个让人们深入了解二次元的放大镜,而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臆想,这让二次元粉丝感到不满,认为这部电影丑化了他们的圈子形象。

圈子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每个圈子都有阴暗面。当光鲜的部分被公开展示时,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问题是否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呢?

当然不是。电影又通过娜娜的日记视角,以一种快速的日式风格,展现了父女眼中世界的巨大差距。对于娜娜来说,二次元是她快乐的源泉,是她寻找爱的方式。

电影《涉海》试图通过展现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来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代沟问题。日本作为故事背景,二次元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塑造角色的一个重要元素。

然而,将二次元中的cosplay单独拎出来是否是最优选择呢?其实,二次元不仅仅只有cosplay,漫画、影院、宅文化等都是其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如果删掉cosplay的戏份,电影中关于漫展的描写就会失去意义,这显然不符合电影创作者的初衷。在舆论场中,任何镜头都有可能被解读成其他意思,这与观众对二次元的态度有关。

虽然片方和部分二次元粉丝对此有所不满,但他们都认识到,多元的声音和理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就像娜娜一样,虽然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但始终无法得到回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