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励志之举:三线建设,挑战时局

甘彦君 企业概况 2024-09-01 30 0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接着赫鲁晓夫通过阴谋手段将政敌贝利亚处决,登上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宝座。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展开了一场全面否定斯大林的运动,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歧。在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提出要与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并在中国南海建立长波电台,然而这一要求却遭到了毛主席的严词拒绝。赫鲁晓夫离开中国后不久,我军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展开了金门炮战,毛主席以实际行动向苏联展示了:“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受任何国家摆布。”。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随后在边境线上部署了数百万军队,与我国边防部队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对峙。在此期间,双方之间的摩擦不断,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便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我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捍卫了国门。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不断增大,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一决定显示出伟人的远见和气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工业水平的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政权充满敌意,并对中国实施了贸易和军事上的封锁。为了尽快恢复长期战争带来的创伤,中国只能依赖苏联的力量。

就在开国大典的炮声尚未消散时,苏联便宣布与新中国建交,毛主席决定采取“一边倒”战略,并在国家建设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为了促进中苏关系,毛主席于1949年12月访问苏联,并在次年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苏联承诺将会支持中国156个工程项目,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展开的。苏联专家建议将一些军工设施建设在东北地区,因为那里煤炭和铁矿资源丰富,并且在奉系军阀和日本统治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因此东北更适合发展成工业基地。

然而,实际上,苏联人提出这一建议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在其控制范围内,当时苏军还未从旅大地区撤军,因此苏联更希望中国成为其附庸国。尽管援助项目尚未正式实施,朝鲜半岛却已经陷入战火之中,美军飞机频繁越过鸭绿江,对我国边境城市进行空袭。毛主席意识到,尽管东北地区适宜工业发展,但从安全角度考量,其邻近美国驻日、驻韩基地,处于美国空军的轰炸范围之内。尽管中苏关系蜜月期,毛主席却不愿中国的发展受制于苏联。苏联的野心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显露,毛主席首次访问苏联时,苏联方面的提议涉及中国主权问题,尽管当时中国高度依赖苏联援助,我方代表并未过多批评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毛主席坚持认为:“在相关问题上,必须要考虑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听从苏联人。”在毛主席的坚持下,苏联的援华项目有一半建设在了内陆地区。毛主席的这一决定为后来的“三线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填补了内陆地区工业的空白,避免了中国陷入东西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尽管中国在第一批工业设施的分布上保持了自主权,但当时国内交通网络尚未建立,西部地区远不及东部适合工业发展,因此许多工厂仍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然而,毛主席始终认为这样的工业布局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若不及时调整,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在金门炮战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态度日益加剧,拉拢日韩等中国周边国家签署条约,组建反华同盟。受美国鼓动,台湾政府频繁派遣侦察机刺探沿海情报,并密令潜伏在大陆的特工进行破坏活动。尽管美苏两国相互不待见,却在反华问题上出奇地一致。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赫鲁晓夫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地区和平,美国也力挺印度,并宣布将向印度提供物资援助。如非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中国可能将面临与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勃列日涅夫掌权后,对华政策更加激进,持续向蒙古和东北边境增派军队。当时中国尚未拥有原子弹,因此苏联频繁以核武威胁中国。

1964年5月27日,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在原子弹时代,我们必须确保没有任何后方可以被敌人利用。我们不会像帝国主义那样事先知晓他们何时发动战争。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战争就永远不会止息。因此,我们要着手建设三线工业基地。我们一直在提倡“三线建设”,所谓的“三线”指的是内陆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京广线以西、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地域。毛主席的目标十分明确,即中国必须重点发展“三线”地区。同时,目前一线和二线的军工设施也必须陆续向“三线”地区转移。

1964年7月,美国第七舰队的驱逐舰“马多克斯”号越界进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声称是为了搜集情报,结果与越南海军发生激烈交火,这便是著名的“北部湾事件”。美国从那时开始卷入越南内战。为了防止美国趁机入侵中国领土,就像在朝鲜战争中那样,毛主席作出了重要指示:“如果战争爆发,我们的行动必须重新考虑。” 于是,中国对“三线建设”计划进行了调整:一线不再进行新项目的建设;现有的一线设施逐步减少规模,重点项目部分转移到二线和三线地区;一线的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向二线和三线地区迁移;未来的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

中国内陆地势复杂,经济发展滞后,要实现“三线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交通难题。党中央决定修建襄渝铁路,这条干线贯穿湖北、陕西和四川三省,一旦建成,将打通中国中部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然而,由于铁路需要穿越陕西的秦巴山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即使动员了三个师的铁道兵和超过10万名民兵,劳动力依然短缺。在这紧要关头,陕西动员了25800名学生兵,这些学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下的知青艰辛与奉献在中国的三线建设中,为了参与国家建设,学生们不惜写血书、表决心,发誓不离开直到襄渝铁路建设完成。

这些学生包括5000多名女生,她们铭记着毛主席的名言“女人能顶半边天”,年轻的她们剪短头发,走上工地,成为了工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批被编入铁道兵编制的知青被称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人们也称他们为“学兵连”。起初,老兵们怀疑这些学生是否能适应工地的艰辛,但是“学生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和其他工人一样风餐露宿,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在深山中艰难度过了三个春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知青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大自然抗争,每次开洞都面临着毒烟、粉尘、瓦斯、塌方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们无一人退缩,甚至有些人在行动前悄悄地在日记本上写好了遗书。经过三年的努力,襄渝铁路终于完工,“蜀道难”终究成为了历史,襄渝铁路的竣工对我国的“三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段艰辛的历程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00多名学生为此献出了生命,另外1000多人在施工过程中受伤。毛主席的未雨绸缪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眼光和气魄。

尽管“三线建设”的作用在战时没有得以体现,但是这一举措却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重庆等内地城市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如今中国的国防力量已经空前强大,战争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毛主席居安思危的意识依然值得我们继承。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