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前瞻·中国奥运首金40年|中国体育,告别“唯金牌论”

崔惠瑜 行业动态 2024-08-17 20 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984年,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自此,金牌,成为国人关注奥运赛事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每一届奥运会,你最关心的是不是咱们国家在哪个项目上拿到了金牌、哪位世界名将又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奥运金牌的渴望与看法,已经有了太多的改变。

  回首过往奥运四十年,对待金牌的态度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体育从追求金牌至上到倡导体育精神的深刻转变。

  1984年:金牌的渴望与荣耀

  1984年,当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首枚金牌时,举国欢腾。那一刻,金牌不仅代表着运动员的个人荣耀,更象征着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回望那个时代,金牌几乎成了衡量体育成就的唯一标准,它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期待与自豪,激发着广大群众对体育的空前热情。

  洛杉矶奥运会之后,许海峰的名字响彻全国。当时,有很多体育迷,希望能去北京看一次许海峰的比赛,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追星”吧。

  新世纪之前:与奥运全接触

  如果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乃至国人与奥运会的初接触,那么,随后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是中国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阶段。

  这几届奥运会之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可以说是中国体育与奥运会的“再适应”阶段。经历了洛杉矶奥运会的初体验,中国代表团在汉城奥运会上的表现并不完美,也正是这次的“不完美”,让国人知道了奥运赛事的激烈与残酷。

  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中国体育正式进入属于自己的“赛道”。这两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均为十余枚、均列金牌榜第四位。这样的名次,基本反应出了当时中国体育在世界上的整体水平。

  从金牌“内容”上看,中国不仅在传统优势项目上保持领先,在游泳、田径比赛中也取得了新突破,这也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全面崛起。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五朵金花”在游泳比赛中,表现极其惊艳。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东方神鹿”王军霞在女子5000米长跑项目上为中国夺得金牌,成为中国首位获得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榜上再进一位,成功跻身世界前三。

  客观地说,从1992年开始,国人依旧对金牌保持关注,但更多时候,体育迷们开始关注金牌背后的故事。

  金牌固然重要,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体育道德等品质同样宝贵。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体育超越胜负的深层意义。

  经过了上述三届奥运会洗礼,国人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奥运金牌,不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运动员梦想与汗水的见证。

  北京奥运:东道主的自信

  可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与“唯金牌论”彻底告别的重要时刻。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奥运奖牌榜的第一名。可是,不知你是否有感触,也正是从北京奥运开始,金牌在中国公众的眼里,渐渐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成功举办奥运盛会,不仅让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自信更加充足,人们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成熟和深刻。

  虽然奖牌对运动员、教练员依然重要——毕竟,这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除了对于运动场上“争金夺银”的关注,选手个性飞扬的表现、比赛跌宕起伏的过程,同样成为吸引人们的焦点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原则地一味追求金牌和锦标并无意义。人们自然要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和运动员加油助威,为他们的胜利欢呼、为他们的失利惋惜,但金牌,并不是评价选手表现的“唯一标准”。

  这种情况在伦敦奥运会上,表现更为明显:吴景彪错失金牌后痛哭流涕,国人所给予的,更多是宽容与安慰。这和1988年李宁兵败汉城(首尔)后的遭遇,有着天壤之别。

  体育的世界里不仅仅有金牌,更有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东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是苏炳添。

  尽管当时,苏炳添并未在当届赛事上获得任何奖牌(直到一年后,中国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队才因英国队成绩取消、递补获得东京奥运会铜牌),却依然被中国网民称为“苏神”、“苏炳添YYDS”(永远的神)。

  能够站在奥运百米决赛跑道上,不仅实现了苏炳添本人的夙愿,更成为了中国运动健儿的历史性突破。他和队友们所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突破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风貌,无论最终成绩如何,都已值得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

  金牌令人激动,但回顾奥运历史,最打动人的却未必是金牌。正如我们会永远记得“伟大的倒数第一”、坦桑尼亚马拉松运动员阿赫瓦里,他那句“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已经成为奥运史上最经典的语录之一。

  当然,展现体育精神和国家形象与争夺金牌本身毫不矛盾。无论是在哪里,我们都能听到和看到体育榜样对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博尔特那样桂冠满身的明星,还是阿赫瓦里这样“没成绩”的选手,都是最佳榜样。

  这样的榜样,正是我们的时代最为需要的。

  中国体育已经开始转身,无论夺金与否,希望每位中国选手都能在奥运赛场上成为“中国榜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