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协作壁垒,让IT真正成为业务伙伴!

金喜火 招贤纳士 2024-08-17 14 0

谈到IT与业务两个部门的微妙关系,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挑战性问题,要么业务部门抱怨需求承接不及时,内部客户满意度不高;要么IT人员抱怨需求变来变去。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爱恨情愁”似乎不可避免且难以调和……

那么,如何才能使IT人员如何与业务部门高效协作,以确保业务的顺利推进,从而推动公司业绩提升?今天就和大家探讨IT人员与业务人员在业务对接中的两种典型情况,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 鸡同鸭讲

👀 关键时刻行为模式

IT人员在做仓库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时,一个刚进公司的需求分析人员提出了一个需求:先进先出。于是发生了下图中的这段冲突对话:

很显然IT人员的这种沟通方式给需求分析人员带来印象是负面的,认为IT人员提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问题是在刁难自己,尤其最后还有用反问句驳回自己,觉得这个IT人员是个很难合作的人。

这次的沟通对不仅不符合需求分析人员的期望,更会损害IT人员与需求人员之间的关系,此后当IT人员需要找对方合作时会难以得到积极响应;还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是系统的需求没搞清楚,导致程序编不出来,影响软件开发进度和业务结果,最终导致领导批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时刻MOT》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模式,可以帮忙我们有效解决难题。不过,在了解行为模式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下什么是“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即任何与客户交往、能让客户形成持续印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对企业的印象可能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

对于IT人员来说,提出需求的业务部门其实就是他们的内部客户。因此,想要改变“鸡同鸭讲”甚至更糟的局面,就需要IT人员管理好业务方的认知,创造正面的关键时刻。

而为了能够达成这个目标,IT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是:尽可能为业务创造最多的价值,实现从IT直男到业务伙伴的转变。

具体如何做呢?IT人员可以尝试从“关键时刻行为模式”出发,包含探索—提议—行动—确认四个步骤:

1.探索


即了解业务方的需求与想法

2.提议


提供适当的行动建议,且要符合业务方的期望

3.行动


执行先前所提议或承诺的事项

4.确认


确认你达到或者超越业务方的期望

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下图:

以上IT人员其实是站在了对方的角度,为他所想,提出了一个让他能够接受的提议,同时能够把提议实施落地,所以起了一个好的效果。

就MOT的四步模型,如果从一个非常系统系统化的角度去看,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刚才提的那些点呢?

第一步:探索

探索即想办法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想要完成探索包含三个内容:


1、为客户着想

什么叫为客户着想呢,即一切从找出业务方有什么需要开始,业务方的需要就是我们为对方创造价值的机会。在为客户着想时有两个根本性的着力点:

一是企业利益,即有助于客户的业务,一版包括改善客户服务、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等,在上述案例中需求分析人员的的企业利益就是:实现仓储管理先进先出需求,满足运营高效率的需要。

二是个人利益,常见的有减轻压力、个人成长、增加收入、提升地位等,上述案例中需求分析人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减轻运营方对他的压力。


2、理解客户的期望
这里的期望,即客户想要从要求中获得何种结果。需要做到的是探索完整要求,了解潜在期望;发掘潜在要求,超越客户期望。

在上述案例中,在探索期望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需求分析人员是否具体知道到底要告诉IT人员什么?很显然由于“语言不通”,需求分析人员并不清楚IT人员需要的是哪些内容。

另外,作为刚入职不久的需求分析人员,他是否清楚地知道具体业务要求?当然可能也不太清楚,也许“先进先出”只是转述老板的话。

由此分析,需求人员的潜在期望就是,IT开发人员自己把这些事情搞清楚。

3、积极倾听
探索过程中如果不去倾听,就有很难在沟通中探索到客户真正的潜在需求,影响沟通和业务推进的效率。

积极倾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对方所说的事实(facts),第二,对方的情绪感受(feelings),第三,对方的表达背后关注的焦点(focus),也就是潜在的需求。

第二步:提议

提供适当的行动以达到客户期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适当”意指:1.完整,即满足客户的所有期望;2.实际,也就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3.双赢,需要兼顾客户利益和公司(自己)利益。

在刚刚的案例中,IT人员提出的“结对编程”的提议就是满足了需求人员的全部期望,首先满足了完成编程任务的期望,同也满足了需求分析人员不要让放大这事情,让大家觉得他没能力的潜在期望;更重要的是也能够让他在过程中理解IT人员的一些思路,下次再提需求的时候更有的放矢。

第三步:行动

行动说白了就是要将提议落实下去,说到做到,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5C原则:

1、为客户着想(Customer);

2、留有余地(Contingency);

3、沟通(Communicate);

4、协调(Co-ordinate);

5、完整(Complete)。

第四步:确认

行动之后需要向需求方确认,是否达到了对方的期望或者超出期望。在上面的案例中,系统上线之后,从各个层面得到很好的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确认过程。

🗯️ 吃力不讨好

👀 探索再往前走一步

吃力不讨好这种事情的经常发生,很多时候我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却总是得不到一个好结果。我们来看一个办公室的常见案例:合同管理部门的小李和IT维修人员的冲突……

·






左滑查看后续 →

在这个案例中,很显然小李对IT维修人员不会留下太好的印象,由于没有及时打印合同,不仅遭到了老板的批评,还有可能让公司丢单的风险。

现实中这种冲突并不是个案,我们会经常听到业务部门抱怨IT响应速度慢,而IT同仁表示,自己的工作大都是被动式响应或救火,当出现了一些“事故”还有可能成为背锅侠。

面临这种突发的情况下,IT人员要怎么做才能减少或者避免这样的冲突呢?想要实现IT与业务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不妨从沟通方式着手,或许能够推动IT与业务的有效融合和相互理解。

我们再来使用“关键时刻行为模式”来分析这个案例,如果当时IT维修人员按照这四步模型来走,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

第一步:探索小李的需求

我们知道了小李的直接要求是尽快打印合同,但如果IT人员此时再探索一下小李的潜在期望,询问小李:尽快是多快,是否有时间的要求?那么就很有可能了解到小李打印合同的紧急性,从而有更多的办法解决快速打印合同的问题。

第二步:找到更适当的提议

如果IT维修人员能够从这个角度探索到了小李的真正需求之后,那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他的提议就会是优先解决复印合同的事情,而不是把修打印机的事情放在最紧急的排位。

那么,他的提议行动可能就是让供应商加急送墨盒,或者找找别的地方的复印机的打印合同。从而避免小李长时间等待最后被老板批评的结果。

其实对于IT人员来说,想要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其实也许并不需要多大的改变,很多时候需要的仅仅在探索的环节,多走一步。

除了“关键时刻行为模式”,《关键时刻MOT》还将提供分析客户心理活动和需求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影响客户、服务客户的技能等等,帮助学员掌握“关键时刻”行为模式,学会了解客户需求,确保创造正面的客户认知;帮助IT人员实现工程师视角到顾问视角的转变,掌握与业务部门互动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也能使公司通过员工的行为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