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邓提出修建成渝铁路,毛拒绝:时局不稳

陈心芸 招贤纳士 2024-07-27 19 0

摘要:1950年,邓提出修建成渝铁路,毛拒绝:时局不稳

1950年,邓提出修建成渝铁路,毛拒绝:时局不稳。

感谢您的关注!在您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这样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北京中南海,一封电报拍在了毛主席的桌前,信的来人正是正在西南局担任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

他电文中的意思是想要建设一条从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以促进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邓小平同志忙碌了数月,终于写好了一份详细的计划方案。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拒绝了他的提议。给出的理由也很是合理,即国家新立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多如牛毛,基于大局考虑现在并非是大兴土木的好时机。

闻听此话后,邓小平顿时陷入了沉思。他也觉得主席说的有道理,但思虑再三后还是没有放弃,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并说出了自己非要修建成渝铁路的三点原因。

一番讨论下来,毛主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最终同意了提案,并允许西南当局开始了铁路的建设。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时刻修建铁路?邓小平又是如何说服毛主席的呢?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邓小平的初衷并不是出于个人私心,而是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这一切的背后,源于四川人对铁路的渴望。自19世纪末铁路引入中国以来,其他省份的民众视其为“奇技淫巧”,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屡次破坏铁路。

然而,四川人并不这么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他们急需一条出川的道路。历史上,蜀汉诸葛亮北伐屡次失败,后世的蜀地政权偏安一隅,这都是因为道路崎岖。

现在有了铁路,他们怎么能不心动,不拼尽全力去争取呢?

四川人民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修建一条从成都直达重庆、汉中的铁路。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实现这个梦想。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先是军阀横征暴敛,又是日寇肆虐边境,最后国民党反动派从中作梗,强行中断了铁路的修建。

前前后后半个多世纪,成渝铁路就这样被耽搁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未能通行。这是无数川人心头的遗憾,也是邓小平同志心中的痛。

解放后不久,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拜访了多位铁路专家,希望能确定成渝铁路项目的可行性。他知道,一旦铁路通车,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便利。

兵工专家陈修和提出了对铁路项目重启的建议,他认为,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就已经将足够的钢铁厂和钢材搬到了四川和重庆,这足以修建一条铁路。

此外,由于此前的断断续续的修建,铁路路线周边的基础很好,一些车站和枕木已经铺设完成,这将大大节省建设费用。

邓小平听后,心中有了更多的信心,他主持了铁路的前期勘探工作,数千名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数十名相关领域的专家也来到了重庆,他们大多数是四川籍,对建设家乡充满了热情。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前期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并由邓小平同志递交给了毛主席。

邓小平等人满心期待,等待中央的批准,但一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收到回复。无奈之下,邓小平亲自给毛主席打电话,询问是否同意修建铁路。

毛主席表示他也有同样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四川人民实现梦想,发展西南经济,但由于时局不允许,国家目前首要任务是支持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国防建设也是国家的根基。

此外,党中央已经做出了修建铁路的相关决定,先建设西北和东南的两条铁路,用于稳定西北局势、解放西藏,以及对抗国民党残余势力。

因此,尽管四川已经恢复和平,但在这些紧迫任务面前,四川的铁路建设就成了次要选项。

邓小平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连夜前往北京,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表达了他的观点。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来访感到惊讶,但听取了他的想法后,感到无奈并表示按照当前情况,邓小平很难说服他。

毛主席建议邓小平放弃,但邓小平坚毅地表示,他有三个理由可以说服毛主席。毛主席被邓小平的决心所打动,表示只要能说服他,就有转机。

邓小平听后立即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四川解放后虽然表面和平,但背地里暗流涌动,原因是交通不便和与中央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成渝铁路一日不建成,四川就会一日不稳定。

四川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被誉为“天府之国”和“西南粮仓”。打通成都—重庆—汉中这条路线,可以确保四川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对于尚处于饥饿状态的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如果朝鲜形势不稳,成渝铁路还可以发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作用,对于战局至关重要。虽然西北、东南的铁路建设起来比成渝铁路容易,但修建成渝铁路可以锻炼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能力,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个理由使成渝铁路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听到这些,毛主席豁然开朗,他只犹豫了一会儿,就认可了邓小平的观点,并同意修建成渝铁路。

虽然中央可以提供政策和部分款项,但四川当地还需要自己努力。这在当时的新中国已经是很大的挑战,因此邓小平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开始为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做准备。

铁道修建困难重重,工程量大、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等问题困扰着邓小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决定逐步推进。首先,由于施工人员不足和西南地区存在匪患残余,他命令西南野战军的战士们打头阵,用三万多人、总计五个军的兵力填补人力上的空缺。

虽然困难重重,但邓小平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终将克服困难,实现铁路建设的目标。

战士们接到命令后,迅速带着武器奔赴施工前线,他们以作战的态度应对工程的建设,不久就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建设。

看到当兵的都在劳动,许多失去工作的人也主动加入了建设行列,他们的共同努力最终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接下来是技术问题,虽然干活的人很多,但指挥干活的人却很少。

因此,邓小平同志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启用原国民党西南铁路局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建设中戴罪立功,以此换取宽恕和减刑。

这些俘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决定,他们加入了邓小平从全国各地招募的技术人员和短期培训的技术工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

由于得到了信任和权利,专家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他们积极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如对某条线路进行合理改线,节约人手主攻关键节点等。

对于专家的反馈,邓小平同志采取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这使得铁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人力、技术问题已解决,只剩钱的问题,但这并未难倒邓小平。他明白开源不现实,因此工作重心应该放在节流上,如何节省出资金是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首先,合理分配四川省的财政,将所有可以节省的资金用于铁路建设。其次,在建设铁路过程中,能省则省,尽可能使用原有的桥墩、路基和隧道,用改造代替重建,寻找可替代的廉价材料,如用石料代替钢筋和水泥。

总之,能用人力解决的问题就不花一分钱,即使付出艰辛也值得。第三,动员群众,告诉他们国家修建成渝铁路的目的和未来收益,让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最终,情况正如邓小平所料。听说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富裕家庭出钱出粮,普通家庭拆房拆柜贡献木材,穷苦家庭也不落后,男丁上阵施工,女人们自愿洗衣做饭。

这真可谓众志成城。

在邓小平的智慧和四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渝铁路建设的所有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万众一心之下,铁路建设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原本预计需要五年的时间,但在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就已经全线竣工。

据统计,这条铁路在两年内完成,总共花费了1.9亿元,按照现在的价格折算,每公里花费只有30多万元,这种低成本、高质量的建设实属罕见。

难怪邓小平对这条铁路如此自豪,通车当天亲自主持了通车仪式。主席也亲自题词,称赞成渝铁路的开通是“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这样的低投入、高产出无疑是千秋万代的壮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