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条历史典故,读懂半部中国史!收藏长知识!(上)

刘培宁 企业概况 2024-08-02 18 0

历史典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文化的精髓。通过了解历史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素材,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冬青为大家整理了 100 个历史典故,不仅可以让您和孩子读懂半个中国史,更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1. 炎黄子孙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黄帝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后来炎黄部落一起打败了蚩尤,蚩尤的臣民也融入炎黄部落里面,炎黄部落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下来。我们便开始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

2. 大禹治水

续炎黄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尧舜之时,洪水滔天,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大禹常年在外与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舜晚年把首领位置禅让给禹以表彰他的治水之功。

3. 商汤灭夏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夏朝末代国君桀是一个暴君,他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对百姓和所属部落进行残酷压榨,引起很多诸侯国的憎恨与反感。汤在商丘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在鸣条打败夏军并一举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4. 武王伐纣

商纣王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与夏桀并称“桀纣”。周武王姬发联合各族部落一起讨伐纣王,于牧野打败殷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稿京(今陕西西安)

5.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一妃子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虽然她生得如花似玉,性格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周幽王从来没有见她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幽王悬赏求计,谁能逗笑褒姒,赏金千两,故“千金博一笑”。有一大臣名叫虢石父提议让幽王平白无故点燃烽火台以逗褒姒一笑。昏庸的幽王依计行事,各方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是犬戎进攻,纷纷带兵前来勤王。当诸侯看到幽王和褒姒只是放烟火取乐,个个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又多点了几次烽火,但诸侯渐渐就不来了。后来犬戎真的进攻稿京,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勤王。不久犬戎攻破稿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并帮助周王室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周王在诸侯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乱战的春秋战国开始了。

6. 庄公克段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中,郑国最为活跃。郑武公死后,其长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庄公的母亲武姜不喜欢庄公,想立庄公的弟弟段为国君。而这时庄公已经即位,武姜只能先向叔段讨要一个封地,等待时机成熟再争夺君位。以春秋的礼法,新君的弟弟应该得到一块封地。庄公也就答应了,把京邑封给叔段。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规模都要大,以后恐怕会对您不利啊。”庄公则说:“这是母亲武姜的命令,我不敢不从,叔段如果真要作乱,他会自取灭亡的。”叔段果然在京邑大肆修造盔甲武器,聚集民众,准备攻打都城。庄公知道时机到了,现在开打是叔段理亏,便率兵前去讨伐,叔段不敌庄公,只好逃到共国避难。共叔段之乱由此平息。

7. 儒葛之战

郑庄公寤生即位后,凭借国力强盛竭力对外扩张,侵伐诸侯,自身又是朝中卿士,对周王的态度也置之不理。周桓王即位后,想把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以削弱郑国在朝中的权威,庄公得知后,便派兵割了周王的麦子,周桓王得知大怒,亲率王师和陈,蔡,卫三国之军进攻郑国。当时作战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和陈军,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和卫、蔡军,中军则由周桓王亲自指挥。郑庄公的大夫子元建议说:“陈,蔡,卫三国军队战力不强,可以先攻击周联军两翼薄弱的部分,等左,右军混乱后再集中兵力合击周中军,我们此战必胜。”郑庄公采纳了子元的建议,率先进攻周联军的左,右军。陈,蔡,卫的军队顶不住郑军猛烈进攻,纷纷逃散,周桓王所率领的中军被左,右军逃散的士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庄公亲率大军直冲周桓王所率领的中军,祭仲、曼伯所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大破周军,周桓王也身负箭伤,撤回洛邑。此战后,周王威信扫地,诸侯争霸,周天子也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8. 管鲍之交

人们常用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深厚的友谊。管仲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两人曾一同经商,管仲家里穷,出的钱比鲍叔牙少,分红时拿的却比鲍叔牙多,鲍叔牙手下的人好多都不满管仲,鲍叔牙解释说:“他家本来就穷,这些钱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参军打仗,鲍叔牙都是冲在最前面,撤退时留在后面殿后,管仲则正好相反,往往是冲在最后面,跑在最前面,好多士兵都瞧不起他,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管仲听到鲍叔牙极力掩盖自己的缺点,非常感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两人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相国,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齐桓公和管仲谈论富国强民,成就霸业的办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聊越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立即任命管仲为相,齐国就真的在管仲的治理下称霸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

9. 尊王攘夷

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当时北方的戎狄部落经常南下抢掠中原各国,各国苦不堪言,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卫国、燕国等北方国家抵御外敌,派兵攻打山戎,南下攻打楚国,九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

10. 仁义之战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联合各国帮助齐太子昭平定内乱,太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在各国也小有名气,便想图谋称霸。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会盟齐,楚国国君于鹿地,并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楚国国君的不满。宋襄公又自作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不料这次楚国人设了埋伏,在会上因楚,宋争夺盟主之位的理由把宋襄公抓走了,直到冬天才把宋襄公放回国。宋襄公回国后决定报复楚国,出兵攻打楚国的盟国郑国,楚军来救,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楚军开始渡河,襄公的弟弟目夷说:“敌军比我们多,我们趁他们渡河时发动攻击,一定能击败他们。”宋襄公却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别人渡河时发动进攻呢?”楚军过了河后,开始排兵布阵,目夷又说:“趁他们阵脚还没稳定,我们现在攻击一定能打败他们。”而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身负重伤,次年就死了。

11.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返回晋国当了国君,该如何报答我呀?”重耳达“如果我真的回国当上国君,以后二国不幸交战,我将率兵先后退三舍”。后来重耳真的回国即位了,晋楚果然为霸主之位大打出手,晋文公重耳主动退去九十里至城濮,以答谢楚成王礼遇之恩。楚国大将子玉率兵紧追不舍,晋军只能摆开阵势迎敌。晋军先攻击楚军右翼,右翼的蔡,陈两军不敌晋军溃散而逃,楚将子玉见状立即集中火力猛攻晋中,右两军,对溃逃的陈,蔡两军不予理会。右翼晋军后退,引诱楚左军追击,晋中军趁机将其拦腰截断,右翼晋军再反杀回来,楚左军溃败,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收拾残兵撤回楚国。城濮之战晋军大胜,晋文公前去洛阳朝见周天子,会盟诸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中原霸主。

12. 问鼎中原

相传上古时期大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是权力的象征。夏商周都以此为传国重器。故“一言九鼎”,比喻此人说话十分有分量。楚庄王打败晋师后,借伐陆浑戎之机,把楚国大军开到东周首都洛阳南郊,展开阅兵仪式。周定王看到楚军军容整齐,有一举拿下洛阳之势,心里惶恐不安,便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便开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就是想图霸中原,代周成为天下霸主。后世人们把问鼎中原比喻一个人胸怀大志,想夺得天下。

13. 卧薪尝胆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图谋称霸,邻国越国成为夫差第一个攻击的目标。越国不敌吴国,越王勾践也被迫成了俘虏,在吴国卑躬屈膝地当了三年俘虏后,吴王见他天天诚惶诚恐,唯唯诺诺,感觉他不会对吴国造成威胁了,就把他放了回去。越王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誓要一雪前耻。当吴王夫差带大军去参加黄池会盟时出兵打进吴国国都,报了亡国之耻。

14. 三家分晋

春秋后期晋国国君大权旁落,权利落到了几个大家族手里,这几个大家族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和魏氏。其中智氏势力最大。智伯瑶执政后开始向其余三家要土地,魏韩两家害怕智氏便不得不把地让给智瑶。智瑶又问赵襄子要,赵襄子说“土地是祖上留下的产业,到手的东西又怎能拱手让出呢?”智伯瑶一怒之下命令魏韩两家随他一同发兵攻打赵襄子。赵襄子知道自己不敌智瑶,索性带着自家兵马退守到坚固的晋阳城。智瑶带兵足足围困了晋阳两年,最后决定用晋阳城东北的晋水淹城,大水冲进晋阳城,晋阳城破指日可破。赵襄子见状派张孟谈去游说魏,韩两家反过来一起攻打智瑶。魏,韩两家害怕智瑶灭了赵家反过来把他们也一起灭了,便答应了张孟谈。第二天夜里三家一起联合出兵袭击智瑶大营,智瑶大败,赵魏韩三家乘胜追击灭了智家并平分了土地。后来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加上秦,齐,燕,楚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15.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励精图治,想让边远的秦国成为像晋楚这样的一流大国。他广招天下人才,商鞅自魏国入秦,经秦孝公的支持实行变法,并用“南门立木”招揽人心。他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废除井田制,重农桑,奖军功,设郡县,实行以法治国,在商鞅的改革下,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专心重视农业生产,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 围魏救赵

魏国经魏文侯,魏武侯改革到魏惠王这一代已经成为战国前期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野心勃勃的魏惠王命庞涓率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使者到齐国求援,孙膑提出趁魏国国内空虚,直接袭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魏军必定来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邯郸之围,还能趁机削弱赵魏的实力。齐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命田忌率兵攻击魏国都城,庞涓得知后果然回师来救,在桂陵两军相遇,一场激战过后,以逸待劳的齐师轻松地打败了疲于奔命的魏国军队。后来又经过孙膑策划的马陵之战,魏国又一次惨败,最终一蹶不振。

17. 乐毅伐齐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太子平为夺回太子位起兵攻打子之,不克。齐宣王趁机派将军匡章伐燕,五十日内就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但迫于赵,楚等国的压力下只好退兵。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一雪前耻。他广招天下人才,任用乐毅进行改革,让原本地处偏远的燕国慢慢富庶起来。前284年,也就是子之之乱34年后,燕昭王命乐毅联合赵,魏,韩,秦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城七十多座,齐国疆土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前279年,燕昭王病逝,燕惠王即位,惠王年少时就与乐毅不和,即位后立即让骑劫换掉乐毅,乐毅担心回国被杀,就逃到了赵国。齐将田单乘机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国各地也纷纷起兵,最终收回齐国失地。但经此役齐国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争霸了。

18.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位于函谷关以西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实力最为雄厚。齐秦东西对峙,大国和小国采用的战略不同,合纵连横就诞生了。合纵指的是联合由北到南的几个山东国家(燕,赵,魏,韩,楚,齐国有时也会参加)联合对秦。连横指的是由西到东的几个横向大国(秦,楚,齐)联手对付中原小国。

19.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又来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又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0. 长平之战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力大振,魏韩两国多次被秦军打得大败,秦国军队所向披靡,三晋之地只有赵国还有实力与之一战。秦国占领三晋之地,不久就让白起率四十万虎狼之师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坚守长平,想等到秦军粮草匮乏时不战自退。白起眼看自己军队粮草越吃越少,心生一计,让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老将,最怕的是赵括将军。赵王果然中计,马上让没有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统领赵军。赵括一到前线就轻率地与秦军正面交战,不料中了秦军埋伏被打得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就被秦国所灭。

21.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7年,秦国乘胜继续进攻赵国,很快就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各国求救,所有国家都惧怕秦国而不敢发兵。使者到了魏国,魏安釐王也不敢发兵救赵,信陵君魏无忌情急之下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取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前去救赵,秦国被赵魏联军打败了。

22. 屈原投江

屈原是楚国王室贵族,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来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后演化为端午节。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3. 荆轲刺秦

赵国被灭后,秦军浩浩荡荡开到燕国边境,燕国上下惶恐不安,秦国破燕指日可待。荆轲在燕太子丹的劝说下决定去秦国刺杀秦王政。荆轲带着燕国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降将樊於期的首级为礼物到了秦国。秦王政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荆轲在献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秦王政见状一跃而起,两人围着殿上的柱子转圈,秦王政慌乱之下拔出佩剑斩断荆轲左腿,殿下卫士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将荆轲乱刀砍死。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政派兵灭了燕国。

24. 秦始皇一统天下

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国在咸阳称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年诸侯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在位时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建宫殿陵墓,长城驰道,滥用民力使得秦国本来就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产生裂痕,秦始皇死后六国旧贵族不服秦朝统治最终推翻秦朝。

2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死后,胡亥与宦官赵高密谋逼死太子扶苏,篡夺皇位。计谋得逞后,胡亥又杀死其兄弟姐妹二十余人,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赵高主掌国政。有一次他为排除异己故意带来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不解,赵高就故意问群臣这是鹿还是马,有些群臣畏惧赵高便迎合赵高说这是马,还有些刚正不阿的大臣说这是鹿。赵高暗自记下那些说是鹿的大臣,事后就把他们都杀了。后世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6. 巨鹿之战

秦末名将章邯打败并杀死大泽乡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和楚国起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国已不足为虑,便引兵北上,与王离所率的长城军合军四十万攻打赵国。章邯命王离和涉间率二十万秦军围困巨鹿,自己在城南筑起甬道为他们送粮。赵王歇困守巨鹿,向诸侯求援,来救援的诸侯驻扎在巨鹿周围不敢与秦军迎战。项羽带领两万起义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项羽率先击败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草,接着向王离部发起进攻,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士气高涨,以一当十,没有粮草的秦军连败九阵。周围的诸侯看到楚军连战连胜,喊杀连天,个个惊恐不已,这才率兵一起攻击围困巨鹿的秦军,最终项羽活捉王离,涉间引火自焚。章邯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残军撤走了。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这些将领来见项羽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

27. 鸿门宴

先前楚怀王计划分兵两路攻秦,北线救赵的主力由宋义带领(因停滞不前被项羽所杀),西线则由刘邦走潼关直接攻秦,并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决战,而刘邦的西路军一路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很快就进了关中,直抵咸阳城下,秦王子婴看到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刘邦。刘邦得意地进入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天天在秦王宫里,美酒佳人,好不自在。北边的项羽打败章邯后进军到函谷关,这才知道刘邦早已进入关中,还派兵驻守函谷关,把项羽拒之门外。项羽勃然大怒,带兵攻破函谷关后一路来到鸿门准备和诸侯们一起攻打咸阳,刘邦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便带兵来到霸上,告知项羽自己没有野心,函谷关设防只是为了防盗贼进入,并没有阻挡诸侯军的意思,第二天,刘邦便到鸿门赴宴,迎接项羽。项羽的亚父范增主张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在酒桌上多次示意项羽,但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招项庄舞剑助兴,趁机杀掉刘邦,而早已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见状吓得脸色苍白,便借故离开,急忙跑回霸上大营。

28. 楚汉之争

秦朝灭后,项羽在霸上分封诸侯,刘邦被封在汉中。后来由于分封不公平的缘故,天下诸侯再一次大乱。刘邦任用韩信趁机暗度陈仓夺得三秦之地,又北上进攻魏,赵,燕等国。霸王项羽四处疲于奔命,最终只能勉强与刘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不久后刘邦撕毁停战协议在乌江斩杀项羽。

29. 吕氏之乱

吕后是刘邦起义前的结发之妻,刘邦死后其子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柔弱不堪大任,吕氏便执掌了大权,吕后残害刘氏宗族,把吕氏族人封为王爵,杀掉刘邦的宠妾戚夫人,砍掉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吕后执政十六年去世,刘氏残余势力发动政变消灭了吕氏势力,拥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

30. 司马迁写史记

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因辩护降将李陵被武帝定为诬罔罪,按律当斩。司马迁想到慕义而死,虽然名节可保,但这一死轻如鸿毛,与蝼蚁之死无异。司马迁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腐刑赎身,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史学大作《史记》,历时十四年。《史记》记载了从炎黄到武帝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第一部贯穿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1. 飞将军李广

西汉名将,为西汉多次抵挡匈奴进犯,后来任五郡太守,有一次李广带领一百骑兵在外巡查时遇到大队匈奴骑兵,匈奴以为这是诱敌的骑兵所以不敢进攻,李广的一百骑兵惊惶失措准备奔驰回营,李广却说:“我们离本部有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敌人一定来追,我们如果在这里留下,敌人肯定以为我们是诱敌而不敢进攻。”于是李广带领这一百骑兵往前进到离匈奴军两里远的地方停下来,有个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前去一箭将其射死又飞奔回来,命令骑兵解下马鞍原地休息,匈奴军都惊恐万分,害怕有伏兵袭击他们,在夜里纷纷撤去。天亮,李广才带领这一百骑兵返回大营。

32. 三战匈奴

秦汉以来,北方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在汉朝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对北方匈奴的侵扰只能采取和亲政策,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到武帝时,汉朝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之战。元朔二年(前127年),刘彻命卫青进攻河南,在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没有防备时进行突袭,大破匈奴军,收复河南地。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又率军出征漠南,大军奔袭数百里,右贤王毫无防备,只率数百骑亲兵逃走,此战俘获其男女一万多人,家畜数十万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为了巩固西部地区,决定把匈奴彻底赶出河西,汉武帝派霍去病领数万精骑绕道河西之北,迂回千里,由西北往东南进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彻底击溃了在河西盘踞的匈奴势力。汉庭在河西设置四郡,收复了河西走廊。

33. 巫蛊之祸

巫蛊是一种巫术,巫师将祭祀使用的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的人即有灾难。汉武帝晚年丞相公孙贺之父子被人告发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帝;武帝大怒,诛杀公孙父子,宠臣江充被派去追查此案。江充与太子刘据向来不和,借此机会陷害太子,告刘据也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刘据只好起兵诛杀江充,武帝得知后更是雷霆大怒,立即派丞相刘屈氂镇压太子。双方会战五天,数万人战死,刘据最终兵败自杀。武帝又诛刘据的众门客,敢跟刘据一起起兵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一时之间长安城中血雨腥风。江充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但经查实后发现多为有不实,好多大臣也上书替太子申冤,武帝这时才知道是自己冤枉太子了,将江充满门抄斩。水落石出后,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遭害,便命人修了一座思子宫,天下闻而悲之。

34. 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内部出现矛盾,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归附汉朝,并带领族人南迁,还三次来长安自请为婿。汉元帝不想把自己女儿嫁给匈奴受塞外之苦,打算就从后宫里随便挑一个宫女送过去了事。当时汉元帝命人画了个秀女册,他会从册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秀女召见,汉元帝从秀女画像的小册子里挑中了相貌平平王昭君。出嫁的那一天,匈奴单于来到长安,当王昭君出现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不被她倾国倾城的容貌惊艳。汉元帝见到她后很想留下她,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单于把王昭君带走了。事后,汉元帝下令追查为什么画师丑化王昭君,这一查才知道,好多宫女因为想得到皇上宠幸,暗中都会给画师毛延寿行贿,让他把自己画得好看一些。王昭君家里穷,毛延寿没有收到好处,于是就故意丑化她,汉元帝知道后大怒,命人将毛延寿斩首弃市,以泄心头之恨。

35. 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皇权旁落,王家因王政君为孝元皇后,整个家族扶摇直上,鸡犬升天,一时权倾朝野。王家族人生活奢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勤俭好学,为人谦恭,与王家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快就声名远播,成为当时的道德楷模,不久就升任为大司马。汉哀帝去世后,王莽扶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登基,随后篡夺皇位建立新朝。王莽在位时推行新政,屡次修改币制,实行“复古”政策,更改官名,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好多不切实际的改革使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加上连年干旱,饥荒四起,最终形成绿林,赤眉等大规模起义。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随之覆灭。

36. 光武中兴

绿林军攻破长安后立刘玄为更始帝。刘玄在长安大肆分封功臣,虚坐在长安城中天天饮酒作乐。山东的赤眉军则另立刘盆子为帝,不断向长安进军。在绿林赤眉混战之际,刘秀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称帝不久后攻克洛阳。与此同时赤眉军攻克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刘秀与赤眉军交战多次,双方都有损失。于是光武帝又派善于治军、作战稳健的冯异率军前往支援。冯异在崤底做好埋伏,引诱赤眉军深入,然后发动突然袭击。赤眉军阵脚大乱,八万多人被迫投降。接着,光武帝亲率大军,在宜阳(今宜阳西)拦截折向东南的赤眉军,将其全部歼灭,赤眉军首领樊崇等十万余万人投降。刘秀建都洛阳,沿用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37. 投笔从戎

西域诸属国在王莽篡汉后脱离了汉朝,匈奴趁机控制了整个西域,并屡次进犯河西走廊,边民不堪其苦。班超胸怀大志,不甘于做一个抄写文书的校书郎。有一次他抄写文书时扔下笔感叹说:“大丈夫就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边疆异域立功封侯,哪能只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不久后就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作出了巨大贡献。

38. 董卓进京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能,重用宦官,外戚与宦官的矛盾日益激化。外戚为首的大将军何进,对外招前将军董卓进京共诛宦官,不料事情败露,何进被杀。何进的士兵为他报仇涌进宫内攻杀宦官,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走。董卓此时在洛阳城郊,并在北邙山下遇到逃跑的小皇帝刘辩,回京后便独掌大权。董卓不久后杀掉少帝刘辩转立汉献帝刘协。董卓在朝中作威作福,滥杀无辜,放任士兵在洛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而东方以袁绍为首的诸侯联军起兵反董,董卓见势便迁都离自己西凉根据地较近的长安,他在洛阳放火焚烧宫殿,将洛阳城掳掠一空后才返回长安。董卓在长安一样凶狠残暴,只要有人敢冒犯或者和他的意见不合的,都一律处死。董卓在朝中不得人心,司徒王允说服了董卓的义子吕布,最终吕布在董卓去参加宫廷宴会的路上将其刺杀。

39. 三顾茅庐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势力,刘备只能南下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刘备从司马徽那里得知现居襄阳隆中的诸葛亮非常有才干,刘备求贤若渴,来来回回访了三次才得以求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西距荆州,东连孙吴的策略,成就了蜀汉大业。

40. 火烧赤壁

曹操统一北方后,荆州顺势而降,江东的孙权成为曹操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而孙权和刘备的军队加起来只有不过五万。由于曹操手下的士兵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曹操便把所有的战船连在一起,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的部将黄盖见此就向周瑜建议用火攻。黄盖准备了十艘快艇,上面铺满枯柴和干荻,当时东风正紧,黄盖的船队排在最前面,在快接近曹操船队时同时点火,曹操用木板连在一起的船队笨重不堪,大火下,曹操船队损失惨重,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营寨,一时间,火光四起,曹军死伤无数。孙刘联军一拥而上,曹军大败。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彻底丧失了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能力,孙刘两家把荆州平分,借此次胜利壮大自己的力量。

41. 关羽失荆州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占据地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关羽出兵配合刘备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导致荆州三郡失陷。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定型。

42.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夷陵战败,孙权将荆州收入囊中。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重新与东吴联合抗曹。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43. 诸葛伐魏

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在斜谷道布置疑兵,自己则带主力进攻祁山,蜀军军容整齐,南安,天水,安定等地顺势而降。但由于马谡部署失误,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只得退军汉中,处死马谡,自降三级。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武领兵攻打武都,阴平,诸葛亮则领主力进取建威。魏将郭淮只得退守雍州,诸葛亮于是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从斜谷出兵,占据五丈原,与魏军主将司马懿对垒相持于渭南。蜀,魏两军相持数百天,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军中,蜀军只好撤走。在其中还有两次小规模的北伐战役,皆无功而返。

44. 邓艾奇兵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兵三万由狄道进军,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主力十万则由钟会率领直逼汉中。而蜀军则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钟会和诸葛绪的魏军和姜维的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邓艾乘机领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邓艾率兵凿山开路,遇水搭桥,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最终率军抵达江油,大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刘禅惊恐不已,感到大势已去,便投降了邓艾,并命令姜维一同投降。蜀汉至此宣告灭亡,享国四十三年。

45. 高平陵事变

曹叡去世时,托孤幼子曹芳于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曹爽欲架空司马懿,独揽朝政,司马懿只好避其锋芒,对外说身患重病,不能上朝,内地里却在暗中部署,等待时机扳倒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和曹爽一同离开洛阳前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命其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列举曹爽种种罪行,上奏郭太后废除曹爽大将军之职,并写信给曹爽,如果他早日归降,免去职位后还可保他爵位富贵。曹爽在高平陵慌了手脚,竟信以为真,次日就与曹芳一起返回洛阳。曹爽刚回到大将军府,司马懿就派兵将此围得水泄不通,不久后就以谋反罪将曹爽和他的党羽一并处死,并灭三族。高平陵事变让原本处于魏国权利边缘的司马氏重新回到了权利中心,为以后司马炎建立晋朝打下基础。

46. 三家归晋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自立,建立晋朝,与吴国隔长江南北对峙。司马炎命王濬在长江上游造船,碎木顺江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立马上书皇帝孙皓,建议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务,以防晋军南下。但孙皓却毫不在意,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便不予理会。公元280年,晋军分六路进攻吴国,直指建业。此次战役晋国准备了近二十年,王 的水军轻松地就攻破了吴国松懈的长江防备,六路大军势如破竹,吴军节节败退,只用四十天就驶抵建业,孙皓知道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司马炎,三国至此落下帷幕。

47. 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智力有障碍,痴呆不能认事,司马炎死后,皇后贾南风设计杀死辅政大臣杨骏,随后独掌晋朝大权。贾南风假造诏书,消除异己,逼死皇太后,杀太宰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又杀谢玖所生的皇太子司马遹,好多司马氏的藩王们对此极为不满。赵王司马伦以谋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抓捕贾皇后和其党羽,贾皇后在金墉城自杀,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随即自立为帝。因司马伦称帝,好多藩王极为不满,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攻打司马伦。司马伦兴兵反击,战败被抓,最后被逼自杀。司马冏迎接司马衷复位,自立为大司马。司马颙和司马颖也都被封为高官,拥兵自重。司马冏以除司马伦有功而居功自傲,天天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好多野心勃勃的藩王们也不服司马伦。就这样,一共八个王来来回回争权夺利,西晋政权衰弱,也就给了北方胡人可乘之机。

48. 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后,西晋内部矛盾尖锐,三国时期曹操设的五部匈奴在贵族刘渊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建立汉国,并南下攻晋,两次进攻都被西晋击退。公元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中最后一王)病逝于项城,临死前将后事托于太尉王衍,自己死后希望把灵柩还葬于东海国。太尉王衍亲率晋军主力十万护送司马越灵柩还葬东海国,路上与石勒所率的汉军在宁平遭遇,晋军主帅司马越刚死,晋军士气低落,没有统一号令,石勒率兵猛攻晋军,晋军只顾逃命,被射死的尸骨堆积如山,太尉王衍也被俘杀。宁平之战后,首都洛阳岌岌可危,呼延晏率领两万余人进犯洛阳,晋军连败十二阵,死伤无数。洛阳城在几路军队猛烈地攻势下终于沦陷,胡人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怀帝被杀,汉军又焚烧陵庙宫殿,洛阳这座千年古都,早已不复当年盛景。

49. 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后,长江以北大部已经落入胡人手中,“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主要的游牧民族。胡人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寸草不生。匈奴,羯等族军每到一座城市,杀光所有汉族男性,掳掠汉族女子大肆奸淫,并充当军粮饲养,宰杀烹食。《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羯族人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公然宣称胡人可以随意屠杀汉人。石勒的儿子石虎更加残暴,有一次他抓了二十万汉族女子,纵容手下士兵晚上施暴奸淫,白天则杀掉吃肉,吃不了带不走的,全部扔进易水河中,汉人的尸骨堵塞了易水河,河水殷红殷红。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到处白骨遍野,随处都能看到因不愿受辱而上吊自杀的汉人。汉族人经过百年的大肆劫掠,从晋朝初期的两千万人急剧下降到四百万,几近灭绝。

50. 冉闵灭赵

冉闵是后赵石虎的汉族养孙,他骁勇善战,多次为石虎立下战功,威望响振中原。石虎死后,石虎第九子石遵废太子石世自立为帝,冉闵与石遵多处不和,石遵也曾多次想除掉冉闵。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石鉴即位,石鉴命孙伏都带兵攻打冉闵不料被冉闵打败。冉闵控制了邺城,发令称“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好多汉人闻声都涌进城来,而胡人则争相出城。冉闵见状知道胡人终不为己所用,便颁布“屠胡令”,汉人斩杀胡人可升官晋爵,冉闵也亲自率兵诛杀胡羯,一日就有数万胡人丧命,尸骨遍野,石家也惨遭灭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