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美亚娱乐资讯董事会主席李国兴谈香港影视业未来

冯怡如 招贤纳士 2024-08-02 18 0

进入2024年,新年档期的贺岁电影热了起来。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香港导演徐克执导)、《传说》(香港导演唐季礼执导、香港演员成龙主演)、《红毯先生》(香港演员刘德华主演)等多部影片中的香港元素令人为之一动。

对于这样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著名电影出品人李国兴是“乐见”的。“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文化是重要领域,电影是重要篇章,不能迟滞。”他说,“更值得期待的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香港影视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影视从来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者:近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一句热度很高的话,文化艺术界纷纷“摩拳擦掌”,并准备随时大展宏图。作为香港电影界著名出品人,回眸香港影视业对传播中华文化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您怎样看待今天的历史时机和使命?

李国兴:香港首先是中国的香港,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记载着中华先民在岭南土地上的辛勤耕作。100多年中国电影史中,香港也从未缺席。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影视业进入“黄金时代”,电影从业者超过2万人,年产量高达200多部,一两个月时间拍完一部电影司空见惯。诸多经典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台词、鲜活深沉的片段,成为中国影迷的集体记忆。

与此同时,很多香港电影人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展示香港电影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国文化。

2023年是李小龙先生逝世50周年,他通过电影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功夫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哲思,并将“Kung Fu”一词带入英文词典。他在功夫电影中展现的中华文化的自信,数十载后依然影响着全世界华人及国际社会。

今年初,美亚的合作伙伴梁朝伟,在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获颁终身成就金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演员。杨紫琼在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膺奥斯卡影后,成为首位华人影后。

正如你所言,香港影视业从来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去如此,现在亦然,未来也一定会接棒。

发挥好“超级联系人”作用,文化领域更是责任在肩

记者:香港影视作品制作技术、叙事结构、艺术风格等较早趋于国际化,但其丰富的取材常常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武侠片、警匪片、文艺片等所彰显的爱国爱乡情怀、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古典美学等都是观众追捧的重要元素,也带动相当一部分国际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初识。您能否以一部电影为例,分享其在制作、发行的背后,团队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努力,以及产生的效果?

李国兴:我完全赞同您的观点。一部优秀的电影,是道与术的结合,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

比如梁朝伟参演的《听风者》,这部影片被称为国民教育大片。故事背景设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讲述一位具有特异功能的奇人,在儿时的一场意外中双目失明,但却具备超越常人的能力,因此被赋予拯救特情单位“701”的艰难任务。因为他,战局陡然扭转;也因为他,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他最终由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英雄。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篇幅所限,编导团队几乎删除了所有不相关背景,乃至于另起炉灶编情节,以更显著、更单纯去突出:感情。

该片上映一周票房成功过亿,最后达到2.32亿,算不错。当然,我也想强调,评价作品不能简单地用票房成败来定论,这会锁死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还要看社会责任与艺术价值。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时隔十年,我们又拍摄了《风再起时》,用文艺手法拍摄的历史片,更加突出当代性和文化涵养。

不谈香港电影、内地电影之分,只谈中国电影

记者: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影视与内地更加深入交流、交融。您曾表示,“没有什么香港电影、内地电影之分,只有中国电影”。您认为,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来说,这样的融合又产生哪些新的动力?请举例说明。

李国兴:就如2024年即将上映的10多部春节贺岁片中,香港因素明显增加,确实有香港电影重振、逆袭的迹象。我看到有网民还说,“香港电影人居功甚伟”。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确实,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文化是重要领域,电影是重要篇章。

但中央也说了,要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发挥好“超级联系人”作用,文化领域更是责任在肩。积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我认为香港文化艺术界能有更大作为。

至于与内地融合产生的新动力,我想可以概括为“四力”。一是资源潜力,香港和内地来往日益频繁、便利,内地电影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再加上香港执导人员讲故事的视野、逻辑和表述,实现软件与硬件完美结合。二是内生动力,我们从大国走向强国,电影业和电影界需要同步,相信会有更多精品力作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三是发展活力,双循环中,既有内部需求,也有对外要求,因此电影业创意创新的活力可以竞相迸发。四是调控能力,这属于政策监管和市场调节层面的,相信可以稳预期、利长远,使得电影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疫后的复苏是曲折缓慢的,但春天就在前方,不会太久远。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国际传播中尤为明显

记者:您怎样看待“讲好中国故事”这句话?您认为,香港影视界所走过的路,有哪些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李国兴:我们常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中尤为明显。前段时间,习近平主席到美国出席APEC会议、中美元首会晤,讲述了很多中国故事,还提到了一部电影《西雅图不眠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也给我们极大信心。

电影是讲故事的最佳载体,香港影视界走过的路,可以启发未来。主旋律电影能带给观众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能带给我们莫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如果说经验借鉴,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把握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寻找到思想支撑;二是把握普遍接受的叙事逻辑,用世界视野看中国,用中国视角看世界,在内地观众和海外观众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三是把握守正创新的艺术表达,既体现优秀传统,又融入流行文化和潮流话语,给人启迪,令人共鸣。

这些做法在《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合拍片中得到生动体现。

记者:如今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依然任重道远。您认为,香港影视如何发挥国际性的优势,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出一条捷径?

李国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在香港发展“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明智务实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今后,关键是做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

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建好枢纽,二是用好人才,三是搭好平台,四是融好资本。各种肤色的人在香港集聚,编剧、导演、演员等各种专业人才荟萃,实体层面的展览、活动,虚拟层面的数据中心、网络生态,这是内地和海外很多地方都难以企及的。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各类投融资活动活跃、高效,可以为内地和海外电影界提供源头活水。

我们相信,文化包容最有利于聚集世界人才和吸引投资者、消费者、创造者的眼光,必须坚定支持香港走国际化道路。我和电影界同仁都有这样的看法。

我们说国际传播是“出海”,其实一定程度上说,香港就在“海里”。目前,有3.7万英国人、1.4万美国人、1万日本人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如果加上经商、创业、留学的,则体量更大。他们都是我们电影的观众。

每年3月,都会举办香港国际影视展,这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跨媒体、跨业界的影视娱乐交易博览。今年,吸引来自逾30个国家及地区700个展商参展。而且香港国际媒体集聚,通过他们版面、镜头和社交网络账号,把香港电影传到世界各地。

这些天,世界各地陆续公布年度最高票房电影。在香港,票房总冠军是港产片,劲收1.15亿港元,而不是外语电影。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记者:站在电影从业者的角度,您对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还有哪些思考或建议?

李国兴:作为电影从业人员,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特别是强化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在香港做工作,我认为关键是抓住三个关键词“文化自信”“人民情怀”到“创新创造”。

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但文化思潮中,所谓“恋殖”现象依然存在。解决这个症结,离不开以文化自信审视文化传承,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了文化发展的至简大道。我们的国际传播,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

以人民为中心审视文化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归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本源。换句话说,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审视艺术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解决了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困惑。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做电影,特别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影视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原文刊登于2024年1月4日《人民政协报》第8版

记者:李寅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